📌 编辑 | XK P.S
建筑行业之所以能百花竞放
是因为
有人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有人匠心筑梦,执著务实
在各展所长的事务所里
李冀的原地工作室像潜生的植物一样
有着自己的节奏与坚守
静默地成长着
……
©UED
我们常说懂一个作品应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本次我们专访内容围绕李冀及其原地建筑事务所作品展开,以长白山河谷别墅群等作品为切入点,尽可能多地去探究建筑建造过程的一些原由故事,倾听设计师还原当时的设计思路,了解作品从无到有精细入微的生长。也许你会因为了解而更能够深入理解,当你再重新审视作品时,别有一种收获。
“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希望场地的生态修复能在建造之前就开始。”
为了让整个建筑能够在自然的坡地上悬浮起来,在建筑基底下能够留住阳光、雨水的流淌和容纳小动物们休憩,采用钢结构,很小的点状支撑把整个建筑漂浮起来。用当地的火山岩石来包裹整个钢结构,形成阻挡恶劣天气风霜雨雪这样的一种坚强的后盾,同时也增强了钢结构自身的性能。
长白山河谷别墅群 ©原地建筑
Q1:让森林恢复生态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关于长白山项目在恢复场地生态方面原地工作室是如何与甲方协商的?这样的方式是个例还是说未来的范例?
李冀:这片场地在整片森林中曾是一片废弃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建设能够让森林的“伤口”得到缓解与恢复,并与我们的建筑相融合,使得建筑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共同生长。生态恢复确实是个漫长的过程,大约要持续半年以上。但是,“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我们希望场地的恢复能在建造之前就开始,业主本身就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很赞同这种与自然相融的建造方式,所以在刚接触到场地和项目时,就与他们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甲方沟通很顺利融洽。
另外,我们建造的方式和过程也是一种生态延续,例如我们采用的钢结构,建筑基础没有大面积的去开挖,而是采用很小的点状的技术打到土中,然后把整个建筑架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得到了修复。
现在只完成了长白山初期的一部分,在后续的其他部分里,这种生态的方式一定会继续。但是,在场地、城市、环境、文化等不同的地方会有针对性的处理。园林建筑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针对特定的环境而制定策略,并不完全按照同一步法去走。
长白山河谷别墅群 ©原地建筑
Q2:您的设计理念非常强调场地的唯一性,每个场地的建筑都是定制的,但是不同的场地会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不仅会增加设计的难度,而且特别考验设计师对于场地的处理能力,您都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规律和经验吗?
李冀:我觉得场地要有唯一性,相邻的地方也会不同,而这种不同恰恰是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作激情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我非常反对拿着一张空白纸,在红线形状内就在那开始动笔去做事情。空中楼阁一样不扎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建筑最后会如同空穴来风。所以我和我的团队都特别希望到场地去观察并发掘这个场地的特色。
长白山河谷别墅群 ©原地建筑
Q3: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您所认为的原地设计?您的标准是什么?
李冀:我们希望建造的过程和结果能够让场地以及最后形成的环境氛围和整个自然周边的状态融合在一起。至于标准,要分不同的场所。总而言之,我们不希望建造的项目和周围的环境割裂,独自成为一个世外桃源。希望建造的建筑和场地的景观包括植被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生长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孩子,你把他养大的目的不是说永远要去养着他,而是有一天当你放手的时候,他能够在整个人群在整个社会中能够独立的生长起来并获得独立的尊严,这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最终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白山河谷别墅群 ©原地建筑
Q4:长白山这个项目的材料结合很有意思,您是如何理解材料与建筑的关系?
李冀:材料的选择,与我们做这个项目最核心的策略和我们公司的核心的理念有关系,即共生和融合。这种共生与融合不止表现在个体建筑的形状和周围树林之间穿插的融合。也表现在材料与技术上的融合,(建筑所用的材料为当地原生材料和我们所用的现代技术的共生和融合)。
例如我们用的红土石,当地的一种火山岩,是被本地人所摒弃的一种材料,我们没有用最流行的全新材料也没有按照传统惯例去复古,而是用新技术和被大家遗忘的材料相结合,使其获得新的生存机会并融入现在的生活中。技术上也一样,虽然我们用了当代常用的一种钢结构的方式使建筑实现轻盈的状态,但是它又跟石块的垒砌这种传统的工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材料和技术的互补。
长白山河谷别墅群 ©原地建筑
Q5:平行屋顶的设计是否跟考虑了长白山的积雪和承重问题?
李冀:关于东北的雪的荷载承受在整个结构和钢的计算中我们都有预前充分地考虑。同时该项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屋顶,它是有平坡转折和起伏的,整个建筑体量是追随内部空间,建造的时候还考虑了光的一些的特点,让光与风景融合。在朝向风景的高山地方我们用斜坡昂起,向低处看的时候,它是低下去的。
其实,随着现代建造技术的成熟,当地也有大量的建筑采用纯的平屋顶,并能够抵抗雪的荷载。对当地人来说坡屋顶很多时候反而成了一种北方建筑的地域符号,而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去重复这种符号,而是希望建筑体量的起伏能够成为内部空间的一种繁育。
长白山河谷别墅群 ©原地建筑
Q6:您不仅是长白山河谷别墅群的建筑设计师,还是这个项目的室内设计师,什么原因呢?您以后还会做这样的跨界吗?
李冀:这个项目从规划到建筑再到室内的空间、景观都完整地由我们来负责。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是从宏观到细节的每个方面都在一个统一的理念的支撑下,才能够做到更加的纯粹,整体上更加的协调。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包括我的团队会在更多建筑项目中去尝试这样的做法。
长白山河谷别墅群 ©原地建筑
成长的阶段,更希望在质的路上成长。
Q7:目前从事务所接的项目数量上看,你们对待项目很节制,这种节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必须是甲方和你们理念一致才会接项目吗?
李冀: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局限,但是这种局限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种选择。首先一个项目如果能够预期或者说想要获得好的结果,一定是各方志同道合,一起来做价值观相同的合作项目,我们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合作方对于生活创造的方式、对于建造的理解与我们是相近的。
关于设计项目的量其实是我们事务所现阶段的一个真实反映,是我们自身能力和精力所必然的结果,在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发展中的状态上,我们希望把有限的能力和精力集中在一些有限的方面上,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深度和进步,我们不希望铺得太开,最后在质的上面没有成长。
原地建造也未必意味着一定是在原来的地方,其实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1001个梦想被放飞到迪拜上空,他们时而汇聚成云,时而飘散如雨;忧郁时隐入茫茫星海,兴奋时放射激越光芒。它们痴迷于阳光下的结伴追逐和嬉戏,也享受着漂浮夜空的特立独行。如果累了,就降落密林深处静静休憩,再次醒来,没人知道会身在何方……
梦幻迪拜 ©原地建筑
Q8:迄今为止原地设计的理念是否局限了你们作品的多样性。您认为您坚持的理念的局限性是什么?迪拜的那个概念性设计是否是你们对于多样性的尝试和探索?
李冀:说到多样性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完全不排斥多样性,而且我们的理念恰恰是认为每一个事物、项目、场所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它一定是多样的。我们在设计的理念上是有一个连续性的,我们会有一个一致的主旨,但是具体的处理手法和对项目的认知和判断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迪拜那个项目相对其他比较扎实的建造项目来说是一个非常空灵、一个更富有想象力的一个创作。我认为它是对于我们实质建造的一个必要补充,同时在那个项目里面我们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逆反。原地建造也未必意味着一定是在原来的地方,其实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事实上,每一种思路或者设计的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的局限性,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它丰富多彩,也会有诸多不同的想法,行业发展百花齐放是一定的,但是作为一个小的团队,或者说一支设计力量来说,我们希望能够朝一个纵深的方向走的更深更远。
面对社会的各种方面的矛盾和引起我们困惑的地方,在更多的地方去实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实践。
希望能够在一个纵深的方向方面能够走的更深更远。
建筑师踏踏实实地去认真地去做某一个项目,哪怕是提供了一些微小的这样的改进,有着一些很小的创造,大家也是能够看得见的。
北京胶印厂改造 ©原地建筑
Q9:目前为止,哪个作品是您最满意的?最能传达您的设计理念?
李冀:作为一个还在路上成长的公司,对我们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在既定的思考方面代表着我们向其中的某一方面迈出一步。
比如说胶印厂这个项目,我们在这里面实际上关注的在一个城市里面如何让旧的历史和文化获得保留和再生,是新与旧的关系;在长白山项目里我们用作品探讨了人类社会和自然如何融合,在对自然零破坏的情况下共生起来,而且每一个项目的探索都给我们团队带来很好的收获,与此同时,我们也一直在持续地观察这些项目在后续的过程中的使用体验,包括一些反思和跟踪。
我们一直在力证进步。其实设计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一个项目中我们都力求去尝试,对理念做进一步的探索,但是,任何一个项目都绝对不会脱离了我们的理念之外,任由其发展。
希望能一直保持共生和融和的状态,去面对社会各种方面的矛盾和引起我们困惑的地方,在更多的地方去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实践。
当大家都去乡村里寻找乡愁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用乡村和自然的记忆去挑战现在的钢筋水泥丛林。
不太赞同话语权这样一种提法。一个好的合作像设计一样,是各个方面的团队之间的一种和谐与共生的状态。
Q10: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是行业项目方向,乡村建设、城市旧城区改造成为一大趋势。对于一直坚持原地设计理念的你们来说是否觉得迎来了理念与机遇一致的春天?
李冀:中国现在的发展整体上来说是越来越好的,包括对于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的认知,对于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对于一些好的理念、好的设计方式越来越接受,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当然同时我又觉得其实这些东西更多的是反映在一种态度,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具体的建筑类型上面,就比如说农村的保护村庄,如果变成一种像大批量的蝗虫一样的一次性的开发行为,就是对过去的一种消费,这需要非常慎重。乡建的兴起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机会,但是希望所有参与的人都能够好好地珍惜它。
Q11:隈研吾老师曾说,想跟农村小城的人说:请对自己所生存的地方保持自信。您怎么看这种话?
李冀:我非常赞同这段话,这个观点!我们一直在用我们的建筑作品来“说”这句话,我们用长白山这个项目的建筑方式来让当地人体会到并不是只有去模仿大城市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设计让他们感觉到在自己原来的状态下,跟森林生活在一起,也是能获得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样对于材料也是,我们希望原来被废弃的材料,能够变废为宝,从而让它们也能获得自尊、尊严。
自然之家 ©原地建筑
Q12:那目前工作室在乡建方面有什么新项目吗?
李冀:之前坚持的理念随后还会坚持。我们现在反而有一项与乡建相反的项目,叫自然之家,我们提出来的理念是:当大家都去乡村里寻找乡愁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用乡村和自然的记忆去挑战现在的钢筋水泥的丛林。
自然之家 ©原地建筑
Q13:您如何看待话语权这个问题?
李冀:其实我不太提倡话语权这样一种提法,一个好的合作像设计一样,是各个方面的团队之间的一种和谐与共生的状态,每一方都有它参与的价值,建筑师在这里面起到一些很良好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如果要依靠话语权或者某种权威来让合作团队的一些需求受到压制不能得到充分成长的话,那么我觉得最后的结果也未必是最好的。
要多尝试,
要慢慢形成自己对于设计以及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真正的找到自我。
Q14:您从事建筑行业20多年来,您认为今天建筑行业跟20年前有什么不同?它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李冀:最开始的时候,中国整个的建筑行业还处于比较初步的一个状态,建筑师的自我定位以及周边的环境对它的要求更多的像是一个单纯的服务者。但是现在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需求的提升,包括建筑师自身的觉醒,建筑师工作职责也在变化,希望建筑师提供更多的,除了简单的功能性的和看得见的需要的实现的目标之外其他的一些价值,包括文化的价值和社会的意义。综合方面的一些作用愈发激发出来,这是我觉得现在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变化。
A本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B本《为深圳而设计》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 购买前50套更有机会获得崔愷限量签名版
机会难得!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
原创文章,作者:交互精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3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