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编辑| F.我觉得记录或者回忆方案组这件事……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它不应该仅仅是哥几个的一段往事,而是可能还带有某种其他的价值,可以为我们的同行展现中国建筑发展当中的一个小的片段。——崔    愷《城市·环境·设计》UED108期“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专辑现已发售更多互动福利详见文末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购买新刊导读1997 年,当时还是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下称建设部院)的中国建筑设计院(下称中国院),由时任总建筑师和副院长的崔愷...

 

📌 编辑 | F.

我觉得记录或者回忆方案组这件事……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它不应该仅仅是哥几个的一段往事,而是可能还带有某种其他的价值,可以为我们的同行展现中国建筑发展当中的一个小的片段。

——崔    愷

《城市·环境·设计》UED108期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专辑现已发售

更多互动福利详见文末

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购买

 

新刊导读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1997 年,当时还是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下称建设部院)的中国建筑设计院(下称中国院),由时任总建筑师和副院长的崔愷主持成立了方案组。2003年,中国院改制,方案组解散,成立了专家(名人)工作室。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1993年回国的张永和的第一个实际项目——席殊书屋,在建设部院办公楼的一个过廊里落成。2016年,崔愷院士在中国院主持了席殊书屋20周年的原址挂牌仪式,并邀请张永和做了一个回顾性的学术讲座。

 

2017年,方案组20周年纪念在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20年前有意无意地发生了一些事。这些事情的发生可能因了不同的缘由,似乎带着某些自发性和偶然性。但如今,回头看,它们的出现并不那么偶然,甚至有些意味深长。它们的消失、转化抑或传承,并非自明的事实,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

 

——摘自《历史转换中的一个人和一群人——李华访谈崔愷》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崔愷与方案组成员于外研社大楼 ©中国建筑设计院

 

本期专辑收录了方案组相关人员不同视角的文章和采访,这些人不仅包括方案组的全体成员,更有方案组的主要推动者刘洵蕃院长(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院长)、“导师”崔愷、“旁观者与参与者”李兴钢,还有评论家王明贤、李华老师。他们从或大或小、或时代或当下的角度进行了具有诸多思考的全方位解读,探讨了中国院方案组成立的缘起、运行的机制、团队的建构以及设计的理念、方法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方案组所“折射”出的中国近三十年的设计院体制的变化、建筑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氛围。

 

 什么是方案组?

 

崔    愷:方案组顾名思义是做方案的小组。

 

刘洵蕃:方案组的任务是:组建一个十人左右的团队,吸纳优秀青年才俊,策划优质方案,参与投标实战,在实战中提高能力,提高中标率。

 

▶  为什么要回顾方案组?

 

崔    愷: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国家、我们的行业以至到每个单位和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难忘的大事情小事情也有太多,为什么要专门来回顾这个仅仅存在了五年的小小方案组呢?我最初也想得简单,方案组这帮弟兄大多很重旧情,许多年来不管身在院内院外甚至远在海外,都保持着联系,一晃二十年了,乘着大伙还记忆犹新的机会组织个集体的回忆,也是个难得的记录。后来和朋友们聊了聊、想了想,觉得这小事儿和单位的变化、行业的转轨以及国家的改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也和方案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甚至也是自己后来提出的“本土设计”价值观方法论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更是院里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的一个孵化器。如此想来,小事儿变成了大事儿,值得办一下,也值得拿出来与业内同行分享一下,希望它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闪亮的小水滴。

 

 方案组成立的历史背景

 

刘洵蕃: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建筑设计进入市场,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招标,选优定案。无论设计单位大小,无论中外公司,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优者胜。靠大牌,靠资历,靠规模,靠脸吃饭的时代结束。在市场,靠实力说话。

 

20 世纪90 年代的设计院仍处在1983年重建后的发展整合期,老人少、新人多,人才断档正被弥合,亟待青年设计人员快速成长成才,尽快成为设计的中坚力量。为了提高设计竞争力,提高投标中标率,争夺市场;为了加速锻炼培养一批青年建筑师的方案、设计水平,方案组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崔    愷:整个中国建筑界基本上是1997年以后开始进入到开放期,之前的长城饭店、香山饭店、建国饭店等都是少量的国外投资商投资的涉外项目,请的是国外建筑师。1997年、1998年国家大剧院竞赛开始的那两年,情况在发生变化。1998年住建部调我去参加起草国家大剧院的竞赛文件。那时中国建筑界开始具有了开放性,有国际的影响也有竞争的环境房地产行业也正在发育当中,设计项目多起来了。民营设计公司已经出现,院里各所也纷纷成立了合资型公司,经营方式也更加多样和灵活。学术方面也更加活跃,建筑学会建筑理论和创作委员会每年的学会都嘉宾满座。另外,海外建筑师陆陆续续回国,张永和先生1993年回国对中国建筑学术界以及年轻人也有不小的影响。所以方案组绝对不是在设计院体制里偶然发生的,它是在剧烈变化的行业环境、市场环境中引发的。

 

王明贤:我认为方案组20世纪90年代成立得正当时候。建设部院20世纪80年代的两位老总,戴念慈先生、林乐义先生都是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但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两位先生相继过世,没有像戴念慈、林乐义这样的大师接替他们的位置。后来崔愷崭露头角,他设计的丰泽园还有外研社大楼显示了他的创作活力。这个时候“方案组”的成立把整个建设部院由“青黄不接”的情况转向充满新的创造力的状态。

 

▶  方案组的收获和意义

 

崔    愷:回顾五年来的方案组业绩,似乎并未达到院里所期望的高中标率,也没有创造什么了不起的产值。但是却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有所收获,在设计研究、方法论以及价值观上有所探索,在大院设计体制改革方面也有所尝试,当然也通过一些项目,赢得了一定的市场口碑和行业品牌。五年中,先后有30多位大学生和研究生从这里开始了他们事业生活的第一步,完成了从学校到设计机构的过渡。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汇聚于此,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研究,不断提高,经过两年左右的培养,跟着项目进入到各个设计所,受到了所在单位的欢迎,逐渐成为了院里的设计骨干力量,如今有的已成为院领导和院总,即便离开院的同志,也在各自的事业上有所进取和收获,应该说也是得益于方案组的这段经历。

 

李兴钢:方案组在当时的具体意义,是打破了以往设计院偏生产性的工作模式和某些个人化的创作状态,变成一种团队式的创作。“方案组”,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到它不是以实施建成一个建筑为具体目标,而是更强调在建筑设计前期构思阶段的创造性和“尖峰”式;后来的工作室是以实施完成一个好建筑为目标,是全程式的。作为工作室的前身和发端,方案组那种以核心建筑师为引领的团队式创作状态、非生产性的工作方式,都在后来的工作室模式中被保留下来。

 

方案组对于当下的意义,一是它培养了一批人才,延伸到了院里甚至院外的各个单位,我自己的一部分经历、感悟、工作经验等也与方案组有相当密切的关联。但我认为方案组更重要的意义,也是“永恒”的一点,就是它所带来的一种“劲头儿”,建筑师的工作永远要有一种激情,要有一种不同于芸芸大众的工作状态,需要内心始终保持激情和投入,并有相应的工作方法。至少核心建筑师要有这样的状态,带领的团队有这样的共识,然后才能实现做出好建筑的理想。这是一个永恒的需要,只不过现在不再以“方案组”的形式出现了,但它对当下的工作室、事务所乃至所有有理想有追求的建筑师团队都依然至关重要。

 

 

内容导览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UED108期

方案组期间重点项目

 国家大剧院竞赛 

设计时间:1998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国家大剧院竞赛模型 ©中国建筑设计院

 

崔    愷:1998 年最重要的是参加国家大剧院竞赛,我邀请了当时在四所工作的李兴钢一起来做。大剧院竞赛是北京第一次举办的世界级的大型竞赛,第一轮竟有四十多个团队提交了方案,我们的方案有幸胜出,是进入前五名中唯一一家国内设计院设计的方案,这让我们十分振奋。我们的想法是希望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同时又有变化,尤其是想开辟一处让市民可以随意休闲的城市公共空间,像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那样,以改善天安门广场周边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当然也响应了业主提出来的几个“一看就……”。遗憾的是第三轮之后要求入围的外国团队都绑定一家国内的设计院合作,我们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方案,与加拿大卡洛斯·奥托事务所合作。最终法国安德鲁的方案中标并实现,我们对此一直有些看法。首先是完全没响应那几个“一看就……”,而且还是一个封闭的内向空间,没有开放性,天安门广场失去了一次关键的营造开放的市民文化场所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个难以改变的遗憾,关于造型的争议我觉得倒在其次。

 

 德胜尚城 

设计时间:2002.05-2003.12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德胜尚城 ©中国建筑设计院

崔    愷:德胜尚城位于德胜门古城楼北侧,是中关村科技园的一部分,原本规划就是盖两座限高18m 的多层办公楼,但我们通过城市文脉的分析,把北京传统城市的空间格局纳入到设计中,强调从街道到胡同到院落再到建筑的空间序列,加之对城市历史片段的提示性重构,形成城市记忆的场所感,得到了业主和行业内的积极评价。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做建筑设计,也比较明确地形成了自己对传统城市有机更新的认识和实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教学区竞赛 

设计时间:2002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教学区竞赛效果图 ©中国建筑设计院

崔    愷:清华美院迁入清华校园的教学园区设计竟赛的参赛团队阵容和评委阵容都十分强大,我们提出的营造开放的教学平台,让艺术注入清华校园的思路得到了吴良镛先生,文丘里先生的高度评价,在评选中与美国的帕金斯威尔事务所共同进入前两名,而博塔的方案排在后面,评选会后我们和评委一起在颐和园听鹂馆晚餐时还有西班牙的评委拉着我表示祝贺,希望将来建成后还能来看看,让我很感动。但最终的结果去出乎我的意料,学校选择了帕金斯威尔和博塔两家的方案,前者设计了一个十分封闭的教学楼,后者设计了尺度失当的美术馆。很多年来每当我到清华参加学术活动,都要把车停在这两组建筑之间庞大而简陋的停车场上。沿着教学楼巨大的高墙走向建筑学院,或者抽空在博塔巨大的帝国式的柱廊下喝一杯咖啡,遥望这片一直没有完成的校园空间,都痛彻地感到那次选择所留下的遗憾!

 

方案组成员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头像顺序根据名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崔愷

1997年:徐磊、柴培根、文兵、于水山、崔海东

1998年:于海为、谢悦

1999年:李靖、徐丰、张军英、陈奕鹏

2000年:丁峰、刘爱华、曹羽、窦强

2001年:郑世伟、杨金鹏 、石磊、黄国磊、袁王科夫

2002年:吴斌、康凯、付邦保、丁利群、刘晏、李灼、李大丹、傅晓铭 、李力、肖晓丽、李樯

(名单根据进入方案组时间顺序)

本期目录

 

主编会客厅

对话崔愷

UED 主题

中国院方案组20周年

刘洵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王明贤 创造精神与建筑思想

历史转换中的一个人和一群人

崔愷 方案组的小忆与大叙

李兴钢 活力 · 创新 · 团队:方案组和它的时代

石磊 那二年,这廿年

方案组期间重点项目

方案组人员去向

徐磊

柴培根

文兵

于水山

崔海东

于海为

谢悦

李靖

张军英

徐丰

陈奕鹏

丁峰

刘爱华

窦强

郑世伟

石磊

杨金鹏

黄国磊

袁王科夫

吴斌

康凯

付邦保

丁利群

刘晏

李灼

李大丹

傅晓铭

李力

肖晓丽

李樯

继续合作项目

UED 专栏

项目 城市微更新

法国城市更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李颖悟 体验时代下,建筑“设计”的“处世方式”

珠海金湾区航空新城小学

动态

 

互动福利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点评集赞迎新刊

截止到10月26日18点,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并在评论区留言,点赞量第1名的读者将免费获得108期杂志1套!

 

· 限量签名版

购买前50套更有机会获得崔愷限量签名版将于11月16号之前发货),机会难得!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购买!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内容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

原创文章,作者:交互精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35159/

(0)
交互精选交互精选
上一篇 2018-02-07
下一篇 2018-02-07

相关推荐

  • Axure RP 8 入门手册 – 第3章

    第3章元件功能概述第1节鼠标的操作第2节元件的使用第1节鼠标的操作麦子:老师,老师!小楼:干吗,干吗?麦子:不......小楼:呃......麦子:我想做一个页面,但是那些元件都怎么用啊?小楼:点住了拖到画布里面用呀!麦子:我知道是拖进去,但是我想要一个向左倾斜的圆形。小楼:你是仇人派来玩儿我的吗?圆形怎么倾斜?麦子:对不起,老师!少打个“椭”字。小楼:艹。在Axure中,如果需要一个椭圆形,可以放入一个矩形元件到画布中,然后,点击矩形...

    2018-04-05
  • 一文看懂用户体验五要素

    《用户体验要素》是美国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互联网入门必读的书籍,系统介绍了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模型。原作第一版完成于2002年,距今已经16年了,本书的最初是针对网页设计写作而成,但在这16年间,从internet到APP再到移动互联网,这个理论都能适用,越来越被称为经典,可见其在当下以及可见的未来,都具有普适性。因此,学习下用户体验的五要素还是很有必要的。用户体验五要素是将产品设计的过程抽...

    2018-03-17
  • 美国交互设计综合类&艺术类院校申请侧重点有哪些?

    回复【交互】,获得专业老师一对一专业指导随着现今数字智能等高科技的发展,交互设计成为近些年众多艺术留学生的热门首选专业。但热门并不代表很多同学都对交互设计有所了解,比如,根据向汉艺咨询的学生情况分析,90% 的同学都分不清什么是到底什么是交互,只是很表面的认为交互就是各种“APP”、“UI设计”或者VR/AR。实际上,即使国外最顶级的院校,你也找不到一所专门设立“APP”的专业,“UI设计”严格上来说只能算是“平面设计”,而设立VR/A...

    2018-04-18
  • 用户体验 | 6个细节成就了今天的X1 Carbon 2018(上篇)

    时光穿梭回到2012年,第一代ThinkPadX1 Carbon发布的时候的心情我清晰的记得。Think的意志清晰而明确,效率大屏+高强度轻薄+黑色商务气质。对于未来移动办公的理解,高端ThinkPad是什么样?如今的ThinkPad X1 Carbon 2018(Gen6)便是答案。Yonemochi San曾经坦言,曾经打造的ThinkPad X300正是如今X1 Carbon系列的“祖父”。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如出一辙的轻薄,不一味...

    2018-03-10
  • 读书:交互设计四策略

    1. 认知什么是简单的体验:用一句话把它写出来,包括我要设计什么,遵循哪几条设计规则,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术语。描述我希望用户拥有什么体验(用户使用场景、我的设计怎么满足)。2. 三种类型的用户:专家型用户:愿意探索产品或服务,并给你提建议;随意型用户:有兴趣使用更高级更复杂的产品,掌握重要功能的使用方法;主流用户:使用产品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掌握重要功能的使用方法;3. 关注用户的感情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对用户的行为感兴趣,而不仅仅是自己的...

    2018-02-28
  • 房屋建造实例映射出的用户体验原则

    来源:摩客专访(公众号)翻译:Tangerine设计构架如何在创造吸引人的应用程序时产生更好的情感影响?设计理念并不是某一领域—专门为某个具有一定需求的人群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人士独有的。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设计,但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我们觉得有需求的领域。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担任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而我从来没想过类似这样的话题,直到最近我住进一家旅店。房子是如何建造的房屋是我们的基本需求之一。我们根据我们的需求以及预算来建造房...

    2018-03-12
  • 从「重新设计火车票样式」,谈用户体验设计

    作者:无鹿森全文共 2522 字,阅读需要 6 分钟———— / BEGIN / ————“用户体验”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深化而变得越来越热的话题之一,它所代表的就是互联网产品和人性本身的相互共鸣,并且这种共鸣在今天而言,显得越来越弥足珍贵。从交互设计到视觉设计,怎么样才算是“好的用户体验”?一直以来,大部分情况下的论调都停留在主观意识层面上,这也使“用户体验”的话题本身显得更加难以拿捏和扑朔迷离。本文将从“重新设计高铁票样式”的角度来切...

    2018-05-04
  • Axure从入门到精通-第0课,课程介绍

    紫豆子开始新的教程编写,讲解Axure的使用。还是希望5次课程可以把这个软件讲通。这是一款很容易上手的产品,可能有的人已经会了。我们先看看下面由Axure做的网页是不是有点跟我们见过的Axure不太一样了为什么学这个软件?入门简单,它就像一个大的画布,你可以简单的通过拖拽组建在页面中添加你要放置的内容;不像PS那么难学。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画效果;可以让一个组建旋转、移动、缩放、消失、出现等等;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交互效果;例如点击一个画布中...

    2018-04-29
  • 2019工业设计/交互设计考研课程全国招生

    2019考研大军将会是一支更庞大的队伍,唯有先见意识和过人的战术才能庸中佼佼。初次踏上考研队列的童鞋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专业问题、复习计划、院校选择、分数线和招生指标可私信客服。[ 长按加客服好友 ]工业设计x交互设计- - - - -相信大部分同学考研担心最多的是专业科目,500分中占了300分,在工业设计考研中,快题手绘和设计理论就是你的专业考试内容,快题考察你的设计表现能力,所以,手绘很重要。说到手绘,ICAMP创意坊有着教学多...

    2018-04-10
  • U+敏捷研发体系

    “研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卓有成效的研发需要优秀的研发团队来完成,优越的研发流程始终能够发现最佳的机遇,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研发成果投入市场。”△ △ △ U+敏捷研发体系流程 △ △ △需求分析1研发体系中的第一个环节,这一阶段要求需求分析人员针对待开发软件提供完整、清晰、具体的要求,确定软件必须实现哪些任务。其中包含的敏捷建模,要求需求分析人员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想法构画出草图,以规避需求的不合理等问题。原型设...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