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掌握27种图层混合模式的用法

嗯,让我们从最最基础的说起——像素。你就把他当成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色块.这些小色块们都有一个特定的标记值,比如,RGB值,CMYK值了。当然透明色块也是像素,不过值是零罢了。我们的计算机就是靠识别这些数值来认识颜色的。

嗯,让我们从最最基础的说起——像素。你就把他当成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色块.这些小色块们都有一个特定的标记值,比如,RGB值,CMYK值了。当然透明色块也是像素,不过值是零罢了。我们的计算机就是靠识别这些数值来认识颜色的。

Ok,我们再来看三个概念:

基色,混合色,结果色

(以下的示意图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于我们伟大的啊逗比PhotoShop)

教你掌握27种图层混合模式的用法

很好理解是不是,如果你新建了一个白色背景的画布,那么这个白色就是基色。再比如,你再牛皮纸上作画,那么,那黄黄的颜色就是你的基色了。

混合色就是我们所选的前景色,这里我选择了红色。

结果色,在正常模式下,这个结果是应该是红色的,但是由于我调整了一定的画笔透明度,所以底部的白色有一部分显示出来了,得到这种类似于粉色的结果色。

(呸呸呸,这么简单,还说这么多,你真是啰嗦啊)

教你掌握27种图层混合模式的用法

这种方式也是我们画家作画的基础,但是在我们的数字时代,所谓的电子画布上,是不是可以哟更多的选择呢?

比如,我们只混合颜色的明亮度,而饱和度和色相都不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值混合暗部的颜色,或者只混合亮部的颜色呢。

所以,PS出现了,LOOK!

教你掌握27种图层混合模式的用法

这货一共有六组27种混合模式,掉渣天啊,天里边全是渣~

OK,回到问题,原谅我上文都跑偏了~

PS中图层混合模式中柔光、叠加、强光等原理是什么?

正常模式组:

正常:编辑或者绘制每个像素,使其成为结果色;

溶解:编辑或者绘制每个像素,使其成为结果色,但是根据像素位置的不透明度,随机替换基色和混合色。

变暗模式组:

变暗: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选择基色和混合色中较暗的颜色作为结果色,比混合色亮的像素被替换,比混合色暗的像素保持不变

正片叠底: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并将基色和混合色复合,(任何颜色与白色复合保持不变,与黑色复合变为黑色)所以结果色总是较暗的颜色。由于存在复合的步骤,所以正片叠底的效果比变暗模式显得更加自然和柔和,所以,这个也是很常用的叠加模式了。

颜色加深: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通过增加对比度使基色变暗来反衬混合色,当然,与白色混合后不产生任何变化,由于效果比较生硬,话说,我好像都没有用到过。

线性加深: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通过减小亮度使基色变暗来反衬混合色,与白色混合不产生变化,与颜色加深模式有些类似。

深色,这个最简单了,查看基色和混合色的信息,选取其中较深的颜色作为混合色,所以不会产生新的颜色

变亮模式组

变亮: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选择基色和混合色中较亮的颜色作为结果色,比混合色暗的像素被替换,比混合色亮的像素保持不变

滤色: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并将基色和混合色复合,(任何颜色与黑色复合保持不变,与白色复合变为白色)所以结果色总是较亮的颜色。这个简直是太常用了。

颜色减淡: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通过增加对比度使基色变亮来反衬混合色,当然,与黑色混合后不产生任何变化,由于效果比较生硬。

线性减淡:查看每种颜色的颜色信息,通过增加亮度使基色变暗来反衬混合色,与黑色混合不产生变化,与颜色减淡模式有些类似。

浅色,这个最简单了,查看基色和混合色的信息,选取其中较浅的颜色作为混合色,所以不会产生新的颜色

叠加模式组

叠加:复合或者过滤颜色,具体取决于基色,图案或者颜色在现有基础上相加,同时保留基色的明暗对比,不替换基色,但基色与混合色互相混合后反映颜色的亮度和暗度

柔光:使颜色变量或者变暗,具体取决于混合色

强光:复合或过滤颜色,具体取决于混合色

亮光:通过增加或者减小对比度来使图像更亮或者更暗,具体取决于混合色

线性光:线性光是“线性加深”和“线性减淡”的马太效应组合,亮更亮,暗的更暗

点光:点光就是“变亮”和“变暗”的马太效应组合,亮更亮,暗的更暗

实色混合:查看每个通道的颜色信息,根据混合色替换颜色,如何混合色比50%的灰色亮,则替换此混合色为白色,反之,则为黑色,实际上这货就是把灰度图像转换成了黑白图像了。

差值模式组

差值:查看每个颜色的颜色信息,从基色中减去混合色,或者从混合色中减去基色,具体看谁的颜色数值更大,与白色混合反转基色值,与黑色混合不产生变化。

排除:效果跟差值类似,但是对比度更低的效果

减去:查看各通道的颜色信息,并从基色中减去混合色。如果出现负数就剪切为零。与基色相同的颜色混合得到黑色;白色与基色混合得到黑色;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基色。

划分:查看每个通道的颜色信息,并用基色分割混合色。基色数值大于或等于混合色数值,混合出的颜色为白色。基色数值小于混合色,结果色比基色更暗。因此结果色对比非常强。白色与基色混合得到基色,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白色。

色相组:

色相:结果色保留混合色的色相,饱和度及明度数值保留明度数值。

饱和度模式是用混合色的饱和度以及基色的色相和明度创建结果色 颜色模式是用混合色的色相,饱和度以及基色的明度创建结果色。

明度混合模式是利用混合色的明度以及基色的色相与饱和度创建结果色。她跟颜色模式刚好相反,因此混合色图片只能影响图片的明暗度,不能对基色的颜色产生影响,黑、白、灰除外。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黑色;白色与基色混合得到白色;灰色与基色混合得到明暗不同的基色。

 

原文地址:zhihu

作者:李明姝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32337/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6-05 00:31
下一篇 2017-06-05 02:32

相关推荐

  • 阿里交互设计师实习期总结的6个新人进阶方法

    这是阿里交互实习生半木对他两个月份实习做的一个总结,以指导后续的项目工作,主要内容为协作方式与职业素养方面的沉淀。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实战经验,非常适合没有经验的交互新人进阶学习。 作为职场新人,第一次接…

    2016-05-19
  • 做设计,为什么总是心里没底?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经历过“做设计,心里没底”的情况,说的直接点就是“找到好参考就能做好,找不到好参就做不好,即使做出了好作品,也觉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什么会这样呢?最近菜心对这个问题感触颇深,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ps:今天的干货是sketch4.1安装包及中文教程,大家可以自行下载。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c2oZkQW(无需密码)

    2017-05-05
  • 提升用户体验 抢占用户心智

    马云提出的新营销是连接线上线下的全新核心载体,超越单纯线上或者线下的全网营销概念。但华帝李洋认为,线上和线下只是连接用户的媒介,核心仍然是用户体验。抢占用户的心智,提升用户认知,是“新零售”的前提。打造新型厂商关系 构建全新服务体系在产品端,最初的模式是线上采用完全与线下独立的产品线,无论价格、卖点、功能配置都与线下产品区隔,线上和线下营销团队完全独立,各说各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这种割裂式的操作手法已经成为过去式。企...

    2018-03-29
  • 译文 | 微交互:设计优秀app的秘密

    好的产品往往做好了两点:功能和细节设计。功能吸引用户使用你的产品,细节设计将你的用户留下。优秀的细节设计能够使你的产品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优秀的微交互设计往往能够让用户在初次使用产品时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在设计微交互方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视觉上的冲击力,还要想办法赋予其信息传递的功能。

    2017-05-26
  • [转]设计智能推送通知的要点|译文

    当你安装一款新的应用时,有多大比例是允许收到推送通知的呢?我已经被无数的推送通知搞烦了!我甚至有在凌晨被推送通知吵醒的经历!这怎能让我爱上那款应用呢!推送通知的逻辑应该更加智能化才是!本文就阐述了设…

    2016-07-15
  • 卡片短信:如何把交互设计做成一门生意?

        点击信息与交互设计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哦!投稿邮箱:iidc@iidc.org.cn最近使用安卓手机走查竞品,发现安卓的短信大变样,变成了卡片式短信,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卡片式短信的背后…

    2017-08-01
  • 荔枝FM交互飞机稿

    已经使用了近两年的荔枝FM,身为一个产品经理,一直对荔枝FM的使用逻辑和交互体验感到费解,所以今天就小试牛刀!

    2017-06-03
  • 交互总结篇(一):框架与布局

    上篇文章里面简单介绍了一下关于交互设计分析的三维度,即框架、流程和状态;这里就不做特殊介绍了,详细内容请见《三个维度,解析产品的交互设计》。而本文作为交互设计总结篇的第一篇——框架布局篇,主要是系统地整理一下交互框架设计所需要考虑到的方方面面。框架是整个或部分系统的可重用设计,表现为一组抽象构件及构件实例间交互的方法。

    2017-04-28
  • 弹出式抽屉特效

                    利用动态面板轻松实现。 分分钟搞定那些写函数的都是纸老虎! 请下载源文件弹出抽屉特效-艾欧交互 视屏文件

    2014-09-08
  • 实战分享:核桃App界面设计及视觉规范

    因为最近做公司项目的设计规范,所以决定把设核桃的计规范也整理一份。但由于是概念稿,所以规范做的不算全面;而且每个产品也有各自的规范思路和维度,没有绝对的定性方法。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大体方向,疏漏之处,希望给予批评指正。

    201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