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推荐:设计并非艺术

“设计并非艺术”的观点让我有些困惑,与我一直以来的认知有些不同。我确实认同艺术是独立于现实目的而存在的创意表达方式,而另一方面,设计虽然有着明确的现实目标,但它不同样也是创意的展示形式吗?我目前很难完全认同你的观点,希望进行更多交流。

译文推荐:设计并非艺术

设计与艺术,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内容来源及实现方式。设计决策无法单纯的经由直觉、看法或自我来达成,谦逊是设计师最应具备的基础心态之一。

在最近的一期UX and Growth播客节目当中,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机械化的设计趋势与Web设计中的创意枯竭”。期间,我对于“设计是一种个人化的创意表达方式”这种说法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设计并非艺术,将这两者混为一谈的观点只能代表着错误的基础认知。后来,一位听众给我发来邮件,希望就这一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沟通。邮件的内容很有代表性,摘引其中一段:

“设计并非艺术”的观点让我有些困惑,与我一直以来的认知有些不同。我确实认同艺术是独立于现实目的而存在的创意表达方式,而另一方面,设计虽然有着明确的现实目标,但它不同样也是创意的展示形式吗?我目前很难完全认同你的观点,希望进行更多交流。

这里确实有不少值得深入讨论的地方。不过我首先希望澄清一点,我所说的“设计不在于创意表达”这句话的关键词是“表达”。设计当然需要创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创意在设计和艺术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很多设计师缺乏对这种区别的认知。实际上,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两者的本质区别的认知,才使得很多人将他们混为一谈。

本质区别

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差异看似模糊,但实际上,通过对它们在现实当中的实践方式进行对比,你便很容易辨识出其中的不同。一些本质上的区别包括:

不同的目标

艺术是关于自我表达的。它有着内在的独立价值,其目标蕴含于自身。而设计则是关于产品和用户的,它的价值依托于外在,目标完全取决于自身提供的服务类型以及用户希望通过该服务所达到的目的。所以,设计是情境化的概念,实用情境决定着设计的存在意义。

艺术具有思辨性。它会使你思考,会为了挑战规则而挑战规则。它能唤起人们的情感,能激发争论,能表现艺术家独一无二的特质。它还会制造险阻,无论出于好的或是不好的目的。而设计则在于缓解摩擦,帮你更轻松的解决问题。挑起争论绝不是设计的目标,它只为更好的执行中立性的功能而存在。它会面对现有的问题与挑战,帮助人们提升效率,降低完成任务的成本。

艺术具有探索性。艺术家会将自己置身于险境,盲目却勇往直前的探索着新的概念、风格或信念,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捉摸。而设计则在于谨慎的观察与迭代,在于对解决方案的验证及持续改善。它会充分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模式,以此为基础进行选择性的创新。

艺术用于欣赏。艺术作品可以供人们赞赏、思考或鄙视。好的作品都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能反映出艺术家自身的特质。设计则关乎功能性,用来帮助人们完成目标任务。好的设计来自于设计师对目标用户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能反映出用户自身的现实需求。

所以:艺术是关于艺术家的,设计是关于产品和用户的

不同的内容来源

因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所以创作内容可以完全来自于艺术家本人。而设计是面向使用的,其内容源自于产品目标及其所服务的对象,这些来源都是外在的。

尽管设计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主观上的行为,但实际上,随着我们对于目标、内容来源及实现方式的理解的日益成熟,设计实践已经逐渐走上客观行为的正轨。通常情况下,当设计以产品为载体提供到目标用户手中,我们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客观指标来判断设计的成功与否。而对于艺术来说,这种逻辑并不成立,艺术永远是主观行为,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艺术是主观的,设计是客观的

创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创意在设计与艺术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迥然不同的。对于设计而言,创意绝非目的,它只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手段。而艺术则可以为了追求创意而追求创意,因为独特性就是它的价值之一。设计师们不该因为方案本身的创意性和独特性而感到骄傲;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你的创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问题。而艺术家们则完全有权利因为作品所体现出的独特创意而感到自豪。

一辆没有设计门窗的汽车,够独特,够创意,但人们不会去购买。人们买车是为了代步出行,没有车门,人们便无法进去驾驶,目的便无法达到。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打破常规、创意四射一类便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于艺术来说,则不存在这些逻辑的约束,突破和创新本身便可以成为终极目标,“受众”与“实用价值”一类的概念在艺术家面前往往并不成立。

所以:艺术通过创意表达创意,设计通过创意解决问题

模糊的界线

当然,除了前文当中三点本质区别以外,现实当中总会有些例外的情况存在。譬如,在很多时候,艺术家确实需要受众,以获取认同,或是哪怕仅仅出于作品售卖方面的考虑。另外对于那些接受了预订委托的艺术家们来说,这方面的表现就尤其明显了。在某些情况下,艺术家们还需要专门针对特定受众的体验需求而进行创作,这时你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是在面向受众进行设计。这类艺术创作对于产出和结果有着较为明确的预期,本质上是围绕着受众一方,而非艺术家本人了。

另一方面,设计也有可能成为个人化、艺术化的表现途径。某些时候,一些特定类型的产品的设计师可以相对自由的将自己的体验与创意灵感融入到设计方案当中,就像艺术家那样。此外,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既能打造出美观迷人的视觉风格,同时也能确保视觉表现形式对产品体验起到恰当的提升作用。只要你留意,便能在我们所熟悉的很多产品当中发现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视觉元素。必须承认,视觉美学在设计领域当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视觉美学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探讨下去,我们便会发现设计与艺术在很多时候又是彼此交融贯通着的。事实确实如此。要在实际当中对于某件事物究竟属于设计产出还是艺术作品进行明确的判断,我们必须从三点本质区别的角度出发,对其创作过程进行考量分析。同时,由于视觉表现形式往往是造成两者界限模糊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不妨聚焦在这一点上,试着对产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 如果一个产品既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美学愉悦性,那么它便拥有了成功的基础(例如Spotify)。
  • 如果一个产品具有明确的功能性,但在美学愉悦性上表现欠佳,那么它同样有可能取得成功(例如Reddit)。
  • 如果一个产品只具有良好的美学愉悦性,而不具备明确的功能性,那么它将注定失败(例如Ello)。

如你所见,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功能性是视觉美学得以存在的基础。后者对于产品体验的提升作用是无可辩驳的,但它绝非产品取得成功的基石。设计师的工作是通过“设计”来传达行为与视觉上的美学,通过对于产品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充分理解来传递创意的实用价值,而非通过“艺术创作”来输出仅拥有浮华外观但缺失功能基础的“作品”

自我的角色

关于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区别,虽然探讨起来很有意思,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我们真正要获取的关键认知,在于意识到设计行为并非执行者的自我展示方式。听上去或许会有争议,不过回想我们在前文当中讨论到的几点设计本质,你会发现这一结论确实是再显然不过的事情了。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特别是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这一理念的确是难以被接受和认同的。

设计意味着谦逊。抱着谦逊的态度,接纳“设计是客观的,是关于产品和用户的”这一事实,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从自我认知出发所进行的假设与判断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无论你是怎样高级别的设计专家,你自身都无法代表产品所面向的目标用户群体。我在自己的设计思想总结当中提到过,谦虚是用户体验设计师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而本文便可以作为这一点的补充说明。作为一名谦逊的设计师,我们应当认识到:

  • 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在多数时候旨在服务于设计师自身以外的目标。设计是关于用户的,而非设计师本人。
  • 为了创造出能够有效服务于主旨目标的产品,设计师必须从外部获取相关信息,以理解目标、探索并验证方案;盲目的突出自我,于内在挖掘解决方案,最终将会南辕北辙。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展现内在创意的技法。
  • 设计师必须以合理的方式运用创意,使解决方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产品目标。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意图,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都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作为支撑。

这三点原则可以作为设计行为的试金石。如果设计师正依靠于主观看法或所谓的直觉来进行决策,那么他便不是在进行真正的产品设计,他所做的实际上是艺术性的实践。反之,如果设计师正在基于可靠的分析、洞见及研究数据进行判断,那么他在执行的便是设计行为。毋庸置疑,设计与艺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你确实是以一名设计师的身份受雇于某个产品设计团队,那么你应该做的就是设计,而非艺术创作。

所以,回到前文最初的问题上,设计绝对需要创意,也应该富于创意,但是对于创意的运用方式却与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对于设计来说,运用创意的根本目的便成为了关键。为了展现创意而运用创意?为了自我表达而运用创意?还是为了提升产品体验而运用创意?作为设计师,通过实际行动来回答这些问题,你会发现自己不仅理解了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同时更能在设计能力上产生质的提升。

 

本文来自Be For Web

英文原文:http://austinknight.com/writing/design-is-not-art/

译者信息: C7210 – UX玩家、交互设计师、猫奴、guitar fucker,现就职于腾讯ISUX(上海)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30150/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27 08:14
下一篇 2017-05-27 10:20

相关推荐

  • 实例解析「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在设计中的应用(上篇)

    交互设计之父阿兰·库珀说过这样一句话:“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在交互设计领域中,有很多被时间和前人验证过的设计法则,这些法则是从用户的行为逻辑中总结出来的,掌握这些法则能让我们迅速有效的完成自己的设计,接下来,通过一些实例来解析下这些原则在设计中的应用~由于文章有点长,影响阅读体验,姑本文将分为上下两篇来发~一、费茨定律(Fitts’ Law)费茨定律指的是:使用指点设备到达一个目标的时间,与当前设备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距离(...

    2018-03-16
  • App动效类型,其实就是五部分

    App中的动效设计不是具体的需求设计,不能对产品本身产生很大的变化和改进,只是能在设计层面和体验层面为用户创造多一点的价值。所以在做相关设计的时候,不可为做动效而做动效,要把握住动效的“度”,不可华而不实,需要服务于具体的需求和场景。

    2017-05-06
  • B2B、企业SaaS中的交互设计总结

    [图片]熊猫设计院关注熊猫设计院发现更多设计好文[图片]译者 / 不器校对 / 熊猫小生作者 / Varun Mohapatra[图片]我刚开始在VWO工作的时候,一直想弄清楚一个问题:企业软件(B2B)真的和B2C应用不一样吗?对于设计师或者设计流程来说,两者又有什么不同?这篇

    微信热点 2018-04-18
  • 为了打造流畅而可靠的用户体验,你需要对交互设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随着单页式设计和移动端的兴起,网页中的交互设计越来越重要了。为了打造流畅而可靠的用户体验,你需要对交互设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正如同我们在《交互设计最佳实践(卷1)》中所述,要做好交互设计,需要对多个…

    交互设计 2015-08-26
  • 4个方法帮你零基础快速完成Apple Watch的项目

    这会可以不用慌张,我们先给自己一天或者半天时间去了解它,最快捷的办法是开动大家的脑洞,然后再用自己的脑洞想办法,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联 系你认识的设计群体人脉,询问做过类似项目的设计师,最后总会有惊喜的收获。记得罗胖讲过,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我的网状关系链,我就是从朋友那 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了解了手表项目的大概(虽然人家并不是做的苹果手表),他大致陈述了一下手表的特性还给我几个手表相关的网站进行浏览。给我的网站 可以推荐给你们,这里当然包括苹果官网,你可以在苹果官网上看到成熟的上线产品的模样,另外一个网站相对概念,可以参考一些简单的操作动效。

    2017-05-31
  • 独家 | 马化腾:用户体验,比一切事情都大

    内容来源:2017年4月26日下午,“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发布会在深圳举办,马化腾出席了发布会,并以创业者的身份与在场的青腾学员进行交流,分享腾讯的创业经验。笔记侠经主办方授权发布。责编| Even第1715篇深度好文:2825字 | 3 分钟阅读独家·精华笔记·商业思维本文新鲜度:★★★★+口感:绿茶笔记君邀您,先思考:1、战略选择的第一步是什么?2、怎么通过用户体验打动用户?3、如何从互联网跨界中找到大的商机或蓝海?我非常希望也...

    2018-02-01
  • 多款智能手表的对比

    终于 Apple Watch 将要在下个月上市了。在目前还不知道这款产品售价的情况下,相信设计会成为不少消费者朋友选择产品的重要标准之一。Apple Watch 已经获得了 iF 设计金奖,不过可能有人觉得这无法令他们信服,他们…

    交互设计 2015-03-10
  • 百货类微信服务号改版:一个“失败”的设计案例?

    整理了一个售前项目的案例,重新绘制了36个原型页面,1张思维导图,3张流程图,2张对比图,1张结构图,介绍一家百货购物中心微信服务号改版的设计。

    2017-05-07
  • 交互设计:补上学校不教的这一环

    作者:郦橙 锦妖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279058不知道其他专业有多么具体和细致,我自己的专业(CMU Mii-PS)是典型地抓大放小,各种设计实操细节统统不讲,全靠自己摸索。我也曾经狂看blog,看书,…

    2017-08-02
  • 界面设计中的动画原理:可理解的变速过渡效果-深入研究加速和减速

    注:“可读性”是说动画绘制者如何定义动画的精准度,用来清晰而容易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不可读=不清楚发生的事情很易读=它非常清楚,立刻能懂弹跳背后的物理理论:球刚开始被放开的时候,它有一个相对缓慢的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球的速度持续增长,直到接触地面的那一刻速度达到最大。地面给球反作用力,使它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反弹回去。当球移动时,两种力量作用正在球上 - 反弹的力、想把它拉下来的重力。反弹的力量正在慢慢释放,这使得球随着升高逐渐减低速度,直到它耗费掉所有的反作用力,最终到达反弹的最高点。它在顶部停留一微秒,直到重力把它拉下来,使它像之前一样加速下降。我用言语来描述这句话是有原因的。我们试着将一种自然行为分解为具体的步骤,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创造它。注:不要羞于“照搬”大自然。你的观众会更快地与动画关联起来,从而更容易读懂动画。注意:这一术语有可能与其它术语混淆。如果你正在阅读传统的卡通书,例如迪斯尼的《生命的幻象》或《动画师的生存工具》,那么这些书会告诉你,当一个物体开始减速然后加速时,这一过程被称为渐慢(ease-out),因为它的姿态在“缓慢输出”。但是,在软件产业(CSS动画,Adobe Edge等),这一过程被称为渐快(ease in)!我不确定这一不同之处是怎么来的,但是不幸的是,这就是它的形成过程。所以,当你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而这篇文章把它们把“渐快”称为“渐慢”,那么不要觉得困惑。看一眼你所在的网站你就懂了:D。时间    Y轴的位置(秒) : (像素)—————-0.0  :   00.1  :  34
    0.2  :  68
    0.3  : 102
    0.4  : 136
    0.5  : 170时间    Y轴的位置(秒) : (像素)—————-0.0  :   00.1  :   2
    0.2  :  10
    0.3  :  36
    0.4  :  87
    0.5  : 170注意:你会在软件中看到更多用于设置缓冲的选项,例如二次的、三次的、四次的等等。它们只是缓和程度更高的选择,但是概念是相同的。只需记住——缓和的程度越高,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缓和度。并不是规则,只是工具(There are no rules. Only tools)- Glenn Vilppu

    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