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浓缩的概念:一句话明确UI本质,区别真伪UI

我同意一种观点,成人的知识学习体系最好的其实是慨念性的。因为,我们面对的社会不再是以前学校里老师给方向,让我们去找方法。而是方向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找,然后针对自己的思考出的方向再去找寻相应的方法。所以,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别人的一个方法看似有效,其实未必可行。这也是很多人的成功其实并不可复制是一样的道理。

最浓缩的概念:一句话明确UI本质,区别真伪UI

我同意一种观点,成人的知识学习体系最好的其实是慨念性的。因为,我们面对的社会不再是以前学校里老师给方向,让我们去找方法。而是方向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找,然后针对自己的思考出的方向再去找寻相应的方法。所以,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别人的一个方法看似有效,其实未必可行。这也是很多人的成功其实并不可复制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考虑到大家面对的工作与环境各不相同,本文会有大量的问题式模式,帮助各位寻找合适自己的方向,整理自己的方法。

在这里,我先说说我理解的UI是什么(这里没有所谓的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

用户好理解,但界面呢?多少人能理解?能说出这个界面的意思?大多人是无法说明的。因为每个人面对的设计前提是不同的。但产出的时候,我们才有一个理解会意的标准。而在工作开始时,当你不能理解你要从事的这个目标的意思时,你一定是在摸。你所产出的东西也一定是不准确的,不清晰的。所以,大家在用你设计出来的东西再一起沟通言讨论时,必定大家思想无法很好的统一。各种意见与误解也就产生了。

那么,我要先在这里说下我标题的基础也是前提:

UI的正确意思是:从视觉层,尽可能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就能理解产品“我们传递的是什么”的一种媒介。

当然,做为媒介它可以是平面,但也可以是立体。而这个平面与立体的理解,即可以从物理层面,也可以从精神层面来认识。在正确的理解里。UI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东西。

而很多伪UI的理解里UI,UI只是一个好看的界面;或是一个交互的环节,就完了。虽然也没错。但是这个理解并没有体现UI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你在这样的理解下,你的产出会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意思。因为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假定认知角度来看你的东西,同一个东西,大家看到的可能就会不同。而如果大家的偏差过大的时候,就是UI设计师们感觉一个设计总是在不断的反复修改的痛苦处境了。这当然也是网络上我们常见的设计师们的抱怨最高痛点所在。

相信各位在工作中遇见的最多UI,只是学习过平面设计的一个美术人员。最多最多,也只是看过一些资料或学习手册大概好像知道却又不懂的一些设计师。当然,这也不怪他们。因为国内本身并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培训能准确的阐述UI。而能做的只是给些名词解释,加上些别人已经做好的样式图而已。

但是在这样不能正确理解UI本质意义的时候,请问有几个UI真正能找准一个平衡点,尽可能的缩小大家认识的偏差呢?当然是不能啦。所以,我们也会看到越是好的产品,本身结构清晰。行为导向清晰,目标也清晰,设计出来的界面也越是容易被人接受。很少人会有其它的分歧。比如微信、facebook等这些(大家不知道是否与我一样,在中国的产品层里,只有对微信的认知是最统一的,很少有分歧)。

我们从来没看到微信有非常多的说明,很少看到微信有大量的引导。而直接使用微信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微信给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事的时候,可以点什么。

所以,我们一直在说微信是好产品。但是在UI层却往往忽略其UI的价值。

当然,360安全卫士也是这样的一个好产品。在这里我不细说了。大家可以很好的比对这两个产品的UI。都能很直接清晰的传递我们的产品是什么,用户应该怎么做的这一信息。

这样的UI设计是成功的。而其它的呢?淘宝、支付宝,里都有大量让用户认知不明的部分。所以,行业里也一直没有认可这两个产品在UI上的水准。

说到了这里,那一名好的UI设计师应该做的事是不是更明确了?有能力从视觉层设计出一套尽可能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并能理解产品传递的是什么的职位:UI设计师。

很多人会认为。我能说出来的也就是这么几个东西是吧。因为他们成功,其它不成功。你这么说太空洞了。

如果你这么想,那我只能给你再举两个我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例子:立体的UI。无论是物理上还是思想上都很立体的UI。其实UI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用于各个方面。

1. 我们的道路,道路上有没有UI?有

最浓缩的概念:一句话明确UI本质,区别真伪UI

路上的白线、箭头,还有那些路上的指示牌。难道不是UI么?它让在这段路上行驶的人一看就知道接下来是什么。向哪转向哪走。

这就是UI。这样的设计就是好设计。

2. 居家有没有UI?

最浓缩的概念:一句话明确UI本质,区别真伪UI

当然也有,这是我们常见的客厅一角。在公司里也经常见到。什么地方是坐的,什么地方是放杯子水果的。一目了角。

我为什么用这两张看似没有关系的图来说明UI呢?

那是因为,这其实就是正统的 Interface ,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然后应该如何去使用。

桌子,你要严格来说,一样可以坐,但是大多人不会从心理上第一反应那个是用来坐的。

沙发,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放水杯,放东西。但是多少人真的会在上边第一反应就放上这些在桌子上才放的东西的呢?

当然是不会的,UI也是如此。我们要传递的是用户对于我们产品的第一心理认识:不要让用户想,不要让用户猜。就能直接明白这个是什么,或者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这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

UI,不光是平面的。很多情况下UI其实是立体的。

不光是在立体的事物上。还是在用户心理与感觉上这样的精神层面。想想我们常用的筷子,碗,怀子。还有锤子等。这些都有最纯粹的UI。不是么?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帮助更多的人明白什么是真UI。什么伪UI现在是不是更明确了一些?

那伪UI呢:自然是没有明白UI本质的设计。无论出发点还是产出的成果,都只是在没有有效地成为传递产品意图媒介的东西。自然会出现不断修改,并总是不到位的情况啦。

伪UI的出现可能有两种情况:

  1. 本身UI设计师自己还不明白UI的意义。--本文主要是针对这点。
  2. 设计师无论清楚与否,产品源头本身还不清楚,所以传递下来的东西就不清晰。自然无法有好的设计出来。那么这时的设计师可能也只能向好看来走,或自己想着来做。自己在摸在猜。当然,会不会更反复,你们说呢?

如果各位遇见的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请用本文的主体观点来反推你的产品,你的上层消息来源者,让其明确。并告之其:如果你不能明确让我设计的是个什么东西,那么我出来的自然不能很好的表达你要的东西。

但,如果你还是接受了这么做了。你的产出大多的情况下还是伪UI。面临的就是您继续改吧。

所以,伪UI就是这么简单突然被看出来。但也非常容易被忽视。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设计,我们一看就知道那个是做什么的。不用教。这样的设计,我们都认为是好设计。

以上还只是UI的基本,而好的UI设计的更高一层是什么?

是能让用户不光能理解,还能自然的接受,并能乐意与之产生下一步行为的这么一个环节。

其实,一个单一的好UI,本身就是具备交互的的。

有时,我们用美学的角度。有时,我们用有趣的角度。有时,我们用逻辑的角度。

而无论用哪个,只要能达到这一层。即,这是一个好的UI。

这样的UI,绝对可遇不可得。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认同我对UI的定义及我对UI人员的定义。

但是。相信,我的理解能帮助更多的人清楚的认知。如何来区别一名好UI设计师,识别一份好UI设计。同时能更有清晰的方向来培养一名好UI。

 

本文由 @szzg007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9704/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25 10:52
下一篇 2017-05-25 13:10

相关推荐

  • 阿里干货!如何使用通用研究思维做用户研究?

    在开始讲述之前,先提两个业内用研人士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①为什么要做用研?②用研能为业务做些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将自己从事分析行业多年的战略规划法、业务分析法、用户研究方法等贯通起来,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方式方法,即通用思维在用户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无边界,融会贯通将使方法更加行之有效,希望以下内容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2017-05-29
  • 交互设计 | Tmall金妆奖 交互体验装置

    天猫金妆奖 · 体验交互装置中国上海· 3.04.2018***装置交互体验概念***Step 1: 待机状态Step 2: 装置检测到观众体验,即将展开体验流程Step 3: 系统提示拍摄区域Step 4: 实时检测体验者面部表情Step 5: 拍摄表情即将开始Step 6: 拍摄完成,正在为观众制作纪念卡***纪念卡设计***纪念卡/拍摄表情等级1:平静纪念卡/拍摄表情等级2:微笑纪念卡/拍摄表情等级3:开心纪念卡/拍摄表情等级4:...

    2018-03-15
  • 如何避免交互设计中的「刻板印象 」

    之所以有“刻板印象”,是因为有categorical thinking(类别型思维),它往往使我们产生对事物的固有看法和理解,是在看到某些特定人、事、物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这些就形成了“刻板印象”。那到底该如何避免它的消极作…

    2017-08-01
  • 界面设计中的动画原理:可理解的变速过渡效果-深入研究加速和减速

    注:“可读性”是说动画绘制者如何定义动画的精准度,用来清晰而容易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不可读=不清楚发生的事情很易读=它非常清楚,立刻能懂弹跳背后的物理理论:球刚开始被放开的时候,它有一个相对缓慢的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球的速度持续增长,直到接触地面的那一刻速度达到最大。地面给球反作用力,使它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反弹回去。当球移动时,两种力量作用正在球上 - 反弹的力、想把它拉下来的重力。反弹的力量正在慢慢释放,这使得球随着升高逐渐减低速度,直到它耗费掉所有的反作用力,最终到达反弹的最高点。它在顶部停留一微秒,直到重力把它拉下来,使它像之前一样加速下降。我用言语来描述这句话是有原因的。我们试着将一种自然行为分解为具体的步骤,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创造它。注:不要羞于“照搬”大自然。你的观众会更快地与动画关联起来,从而更容易读懂动画。注意:这一术语有可能与其它术语混淆。如果你正在阅读传统的卡通书,例如迪斯尼的《生命的幻象》或《动画师的生存工具》,那么这些书会告诉你,当一个物体开始减速然后加速时,这一过程被称为渐慢(ease-out),因为它的姿态在“缓慢输出”。但是,在软件产业(CSS动画,Adobe Edge等),这一过程被称为渐快(ease in)!我不确定这一不同之处是怎么来的,但是不幸的是,这就是它的形成过程。所以,当你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而这篇文章把它们把“渐快”称为“渐慢”,那么不要觉得困惑。看一眼你所在的网站你就懂了:D。时间    Y轴的位置(秒) : (像素)—————-0.0  :   00.1  :  34
    0.2  :  68
    0.3  : 102
    0.4  : 136
    0.5  : 170时间    Y轴的位置(秒) : (像素)—————-0.0  :   00.1  :   2
    0.2  :  10
    0.3  :  36
    0.4  :  87
    0.5  : 170注意:你会在软件中看到更多用于设置缓冲的选项,例如二次的、三次的、四次的等等。它们只是缓和程度更高的选择,但是概念是相同的。只需记住——缓和的程度越高,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缓和度。并不是规则,只是工具(There are no rules. Only tools)- Glenn Vilppu

    2017-06-05
  • Axure模板库(13)-直播

    最近直播app越来越火,我整理了一些直播app,做了几个模板,跟大家分享。原型文件在文章最后。1、首先临摹一个国外的。(1)首页第一个展示的是快速发布直播的入口,鼓励用户创作内容。第二个展示的是一系列标签。如果平台上内容类型比较多的话,可以像这样强调标签、分类。如果平台上都是美女主播,那分类的权重就可以小一点了。第三个展示的是直播列表。直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直播的画面,列表上可以放一张大图,或者更直接,展示一小段视频。(2)直播页面,展示...

    2018-03-04
  • 纽约大学交互设计研究生

    恭喜马同学收到纽约大学(NYU)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研究生offerOFFER展示:学生作品展示:作品集要求:CREATIVE PORTFOLIOSubmission of a creative portfolio is optional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applicant backgrounds. Portfolio materials need not be ...

    2018-03-09
  • 社会化分享按钮:一种糟糕的用户体验

    分享按钮被滥用了吗?“通过我们定期的分析,GOV.UK网址被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共有14,078次——只占6,800,000总浏览量的0.2%。”“我们删除了FB按钮,Facebook的使用流量增加了。原因如下:用户在其时间表上分享来替代了“喜欢”文章。

    2017-05-03
  • 如何运用扁平化设计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扁平化设计算是秉承了极简主义理念的至亲了——因为它将简洁的思想融入至所有元素的设计。然而,要达成简洁的扁平化设计依旧困难——即需要我们以相同的设计理念为目的,并创造出一套连贯的视觉与功能体验。让我们来了解下,你能够通过扁平化设计为用户做些什么呢?

    2017-05-08
  • 交互设计七大定律之The Law Of Proximity 接近法则

    最近在整理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发现了这篇老文,内容很精彩,翻译下与大家分享。 最近在整理交互设计七大定律,文章要系统的看。 目录:【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关于交互设计法则“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交…

    2015-08-27
  • 用写文章的思路设计banner

    工作中接触了一些banner设计的工作,借着本次整理思路的机会顺便和大家分享下,不周之处欢迎沟通指正。

    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