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前几天参加起点学院的“产品总监修炼之道”北京站培训,K叔的用户研究课程中提到了“人类学民族志”这一“很上流”的用研方法,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当时并没有展开来说,只是讲了一个小小的例子。正好我对民族研究也很感兴趣,最近又读了一本《我的凉山兄弟》,也就不揣冒昧来谈一谈人类学民族志这一高端用研方法。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指教。
一、关于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民族志(ethnography)同时指称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据人类学研究而书写的文本。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则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类学的基本关注问题是:什么是智人的定义?谁是现代智人的祖先?人类的体质特征是什么?人类如何做出行为?为什么在人类不同群体之中,有着许多变异与差异?智人在过去的演化历程,如何影响其社会组织与文化?依此类推。 民盟老前辈费孝通先生就是一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这些学科都是相通的),其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还参与了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其中《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二、关于《我的凉山兄弟》
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如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6231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学习苏联的做法进行民族划分,一开始报了400多个,后来进行了汇总合并,形成现在的56个民族。诺苏人就是和云南、四川交界的其他一些族群共同被划入了彝族。而且根据社会发展的五个社会理论,被划入了奴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迫切需要改造。改革开放以前的将近30年,是按照社会主义现代性对诺苏人社会进行改造的时期,传统诺苏人社会的各种阶层、“家支”都被代之以阶级划分和国家机器。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则是按照资本主义现代性对诺苏人社会进行再次改造。
诺苏人面临者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不断调整自身来进行适应,但总是显得后人一步。诺苏人确实具有不同与汉族的很多特征,这里略举一二说明:
诺苏人年轻男子充满着冒险精神,他们总是喜欢出去冒险,显示自己的勇敢,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成人礼。他们往往回到成都、西安甚至北京,但由于语言不同、学历较低,只能打工甚至偷窃(偷窃这个字眼在诺苏人眼中并不是特别恶劣,因为他们还有公有制残余)。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迷恋上了海洛因,这在诺苏人眼中也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可能和之前凉山有鸦片种植史有关。由于经济实力不足,很多诺苏人年轻男子使用注射的方式来吸毒(耗毒量是普通方式的三分之一),这就导致了艾滋病毒通过血液方式进行传播。而艾滋病在诺苏人的世界里并不是那么羞耻的病,艾滋病人是被当做正常人看的,直到外界慈善项目介入将一些“不要歧视艾滋病人”的理念引入,才导致诺苏人开始对艾滋病人进行歧视。
就如同很多动物、植物在人类不断扩展范围的情况下不断灭绝一样,人类中很多边缘的族群也在不断经受着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消亡,民族之间的界限也在消失。我近年来走过全国很多地方,但已经很难能看到独特的民族、建筑和文化,到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现代建筑,让人窒息。
感兴趣的人还可以看一下《西藏的命运》,其中也讲述了藏族在现代化冲击下不断蜕变的过程。
三、从《我的凉山兄弟》看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可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 选择调查点;
- 熟悉调查点情况;
- 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 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比如,刘绍华选择凉山诺苏人作为调查点,就是因为在前人的研究中了解到诺苏人,产生了兴趣。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开始阶段
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 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 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 选好居住地。
刘绍华就取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并在西昌进行了前期的很多材料了解,最后选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利姆乡作为居住地,住在乡卫生院里面。
正式调查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调查的时候有如下注意点:
- 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 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 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 观察要细;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 在调查阶段要每天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为了达成深度访谈的目的,需要与被访谈人建立起亲密、信任的关系。刘绍华就是在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偶然的机会获得了一位当地人的信任,由这位当地人介绍和作为翻译,与其他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
报告撰写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
补充调查
补充调查阶段。根据研究需要,再进行补充调查。
比如,刘绍华在2005年一整年的调查之后,还多次回到利姆乡做一两个月的补充调查。
四、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互联网用户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学民族志这样一种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也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中得到了应用。K叔在课上介绍的例子就是在一款游戏产品的用研过程中,用研人员花整天的时间与玩家在一起,包括吃饭、娱乐、与朋友见面等等,进行深入观察和访谈,整个就是融入了玩家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游戏玩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的生活、心理等方面。这种方式可以拿到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的方式拿不到的资料,确实是“深度之深度”。
做用户研究最基本的是要有同理心,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用户;而做到极致就是和用户做朋友,和他生活在一起,了解他的一切。
现在用户的年龄越来越低,社会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产品经理、用研人员,不可能任何用户都自己做到代入,和用户打成一片就成为必要了。
引申来说,用户研究以及用户体验设计,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工种,社会学、心理学、工业设计、计算机专业的人员都可能从事这个工种。正是这种多学科的碰撞,才使得产品更加人性化、更加好用。拭目以待,说不定有更好玩的方法可以加入进来哦。
作者:武艳军(微信号13426424828,微信公众号FinanceITer),中国信保产品经理,UED团队负责人。10年保险IT行业经验,曾参与和负责公司多项重点产品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工作。
本文由 @武艳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