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码农”张小龙靠一己之力写了Foxmail,但电邮软件是免费的,当时连《人民日报》都在为码农张小龙的生计感到担忧。时隔20年后,张小龙的名字在互联网领域几乎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多的是因为一款足以彪炳互联网史册的产品——微信。
微信到底有多“光前裕后”呢,根据腾讯2016年3月的内部资料——《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9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6.5亿,微信支付累计绑定银行卡超过2亿张,在2016年春节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更是达80.8亿个。真是难以想象。作为这样的一款风靡全球为用户带来无数便利的顶尖社交产品,微信的光芒闪耀之处自然不必赘述,本篇文章剑走偏锋,带着大家一起来扒一扒微信设计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没有搜索记录
Alan Cooper在《AboutFace3交互设计精髓》中说:好的产品是有记忆的,如果值得用户输入,那么也值得程序记住。在微信应用中,当用户在微信搜索界面中输入关键词完成搜索动作之后,再次进入搜索界面,微信并没有为用户保存原有的关键词搜索记录。虽然保持了页面的简洁,但是对于用户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也直接造成了在搜索公众号关键字出现不止一个搜索结果的时候,假设用户关注一个公众号后,进入关注公众号界面,如果要继续关注刚才搜索到的其他的公众号,那么还需要用户再搜索一次。
2. 收藏的表情不能排序
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同时,秩序也是一种自我进化。在微信的表情选择面板中,收藏的表情按照双行排列的方式多屏陈列。在收藏表情的管理界面,只能删除表情,并没有出现长按排序或者拖动排序任何一项关于排序的可用交互。站在按用户的使用场景角度和使用习惯的角度,用户更期望常用的表情能够按照使用频率排序,把使用频率较高的表情排在更加靠前的位置,以便在点选的时候减少选择的时间成本,然而微信并没有把这一项管理排序的权利交给用户,不得不说这是微信设计的一处败笔。
3. 群内领红包只显示昵称
社交是人类的一大乐趣,人类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寻找默契、寻找共性以达到熟知的目的。群体性是微信一大重要特征。在社交群体中去,姓名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桥梁的最直接的方式。为了方便交流和熟识,在群成员对于各自的群内昵称进行改正后,领红包时候微信竟然又自动显示出了用户在修改群内昵称前的初始昵称!换句话说,就是在发红包用户在进入陌生环境后希望通过发送红包认识快速认识群内新朋友的时候,即便是新朋友改掉了群内昵称,但是你也不知道究竟是谁领取了你的红包。认识便更是无从谈起!
4. 朋友圈评论和回复无序排列
如果你去过日本,就一定会为日本家庭的整洁所惊叹,尤其是在厨房,日本人特别注意物品的归纳和分类。在日本的大多数家庭都不会为厨房的凌乱而烦恼。好的设计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分类,用户立刻就会陷入失去秩序的恐慌中。在微信的朋友圈的评论板块中,假设有几十个好友同时回复用户发送的朋友圈,当消息累积到几十甚至几百条时,如果没有按照朋友评论的顺序进行回复,或者用户中途离开了评论/回复页面,当再次进入时,用户就会很容易忘记掉哪些朋友已经回复过了,哪些没有回复过,如果再去从浩繁的消息中去寻找哪些消息没有回复,对于用户来说简直是一种叨扰。
5. 长评论不会被收起
在交互七大设计定律中,奥卡姆剃刀定律无疑是最简单易懂的一条,:“如无必要,勿增实体”。Giles Colborne在《简约至上》一书中则给予了我们更为明确的指示——只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上显示相应的功能。但是在朋友圈里回复自己或者朋友的发言,无论长短都不会被收起。于是,有人就利用这个小漏洞来打广告或者恶意霸屏。此时“不能隐藏”便显然成为了干扰用户的另外一大困扰。这也违背了设计的另外一大原则:千万不要让你的设计干扰用户的思绪和使用。
6. 好友点赞评论通知
当你为你的好友的朋友圈分享点赞后,你和被点赞人的共同好友在给这条朋友圈点过赞的消息还会再给你通知一遍。站在微信运营团队的角度,虽然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但是同样也损伤了大批用户的使用体验,因为频繁打扰用户的设计决然不是好设计。诚然,人最关心的总是自己,和自己相关的消息也不例外,但是如果凡人每祈祷一次,上帝就收到一条消息,相信上帝也会崩溃的。
作者:无笙(微信号luyulin521),云图TV产品经理,目前关注互联网产品。
本文由 @无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