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有时我在设计用户体验的时候,在想,什么体验对用户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才是真正吸引用户?怎么样才能让用户,甚至会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上瘾呢?


有时我在设计用户体验的时候,在想,什么体验对用户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才是真正吸引用户?怎么样才能让用户,甚至会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上瘾呢?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经过从事几年的用户体验之后,深深感悟到,心理学对提升用户体验,有较大的帮助。以下我就开始用心理学知识,结合目前咱们市场上产品,以及个人设计,具体说说。

在做用户体验的前一两年,这些问题我是不会去思考的,当时想的是,咱们又不是产品经理,想那么多干嘛,把易用性、易懂性,做的好用点就行了,何必费那么多心思呢?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心理学的知识不够的话,有些东西可能就不会明白,也看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更没法把好的体验,嵌入到产品中,而提升用户体验。为了较为深入了解心理学,本人还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两年心理学知识。

考虑到篇幅问题,这次只选择心理学派中行为主义,对用户体验相关的几点。为方便看客,直接用图表现。看下图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行为主义强化

行为主义学派正强化的定义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在这的强化,主要说的是正强化,毕竟负强化在提升体验用的较少,在此暂时忽略负强化。

1.强化

先从上图左侧的强化开始吧。强化在行为主义里是被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顾名思义,二级强化物相对于一级强化物,需求弱些,像一级强化物中,食物、水、性等,不被满足,那就意味着死亡,或者绝后。你想这种需求能不特别强烈么?作为咱们做互联网产品体验相关内容,更多的是和二级强化物相关。所以下面主要讨论二级强化物。

1.1社会强化

赞扬、认同

举个栗子:咱们平时常用微信里的点赞功能,还有,当发了几张宝宝的照片,然后发到朋友圈,被朋友们点赞,然后在评论里夸你两句说:好可爱,真漂亮。这种赞扬和认同,是不是会让自己感到快乐,激发你下次继续分享图片,使用朋友圈呢?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成功

也有喜欢炫富的,比如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如下图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炫耀成功

让周边的人看到,自己的玛莎拉蒂、LV包图片,说是炫富,潜台词就是不是:我比你们成功,快来膜拜我吧。刷存在感呢,然后享受这种高人一等成功的快乐。这也是这类型用户使用这种产品的动力。

关注

还有微博的被关注数,也就是粉丝数量,数量越多的话,是不是越有成就感,别人羡慕你的 粉丝多,自己越有成就感,也越希望经常发表些内容,与自己粉丝们互动互动。

地位

下图是我之前在金山软件工作时, 做的《封神榜》游戏里的排行榜的设计,下图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封神榜成就榜

在最初的排行榜没有设计太多,后来发现,排行榜的面板被打开的次数特别频繁,反映了大家还是很在乎这个榜的,特别是那些已经上榜的人,会时不时的看看自己在榜的第几名,也会在游戏里讨论,谁上榜了,谁第一。比如当时富豪榜的一哥们,看见自己的榜首的位置,被人给挤掉了,然后特别拼命往游戏里充钱,就是不想自让己荣耀的地位被别人给占了。

也是基于大家对这种社会强化有较高的需求,所以,我们将排行榜继续扩充,增加种类,尽可能的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1.2信物强化

信物强化主要包括:钱、级别、奖品、积分

钱:

像咱们这些在公司上班的,都是拿着作为信物强化的,在为公司积极的创造价值。

还有大量的投资者,想让自己的钱生钱,以前一般放银行拿利息,或者借给别人赚利息。不过现在更多的人是把钱,放在互金平台里理财,每年获得10%的利息,都是咱们强化里说的钱。

级别:

说到级别,比如当时我在做《封神榜》这款游戏的时候,级别的设定,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且玩家的动力,更多的也是希望自己的级别比别人高,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提高自己的级别

还有咱们工作中,大家都想着看能不能当个部门经理,总监等,也是对级别这种强化物的强烈追求。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斗鱼和抱抱的级别

高级别的用户有享受特权,如在主播间靠前显示,主播说话在主播间,颜色更亮更显眼表现等,从而使得主播对级别高的用户更热情。所以直播平台里,为了获得这种较高级别,疯狂刷钱的用户不少。获得更高级别,也是一种荣耀,也是他们使用产品的动力。

奖品:

奖品的范围挺广的,包括虚拟的优惠券等,实物的锅、餐具等。在这只拿互联网产品常用的优惠券来说吧,即给用户实惠了,提升体验,又使平台能获得更多用户,增加活跃度。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积分:

京东会员里的京豆和淘宝的淘金币,也就是咱们说的变相的会员积分,当积累到一定的数量,能直接抵现金购物,也就是咱们说的信物强化里的积分。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京东与淘宝的积分

这些积分最后都购买东西抵现金使用,这也是促使用户下次继续使用该产品的动力,也是对用户的黏性。

1.3活动强化

看电影:

比如“今日捷财”的“一元体验理财即送电影票”的活动,通过请大家看电影的活动强化,获得注册用户,来使用自己的产品。

还有中信银行的9元、浦发银行的10元,请大家看电影,都是通过活动强化的形式,吸引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

去旅游:

  1. 公司的旅游;
  2. 非诚勿扰不少于22盏灯亮的,牵手成功的送收马尔代夫游

总的来说强化的意义是:

  1. 通过强化的方式,使用户在产品中获得好的体验;
  2. 同时更好的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增强用户黏性;
  3. 在市场环境中,强化运用得当,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2.反馈

反馈很重要吗?为什么?

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这样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提高信心。他认为对学习者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好。

2.1系统反馈

包括:断网提示、上传资料提示、手机充电完成提示、微信视频载入过程等等

举个自己设计产品的例子吧。做的是一个金融认证的等待界面。如下图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本人设计认证等待页面

上图左侧图,因为是交互原型图,视觉效果凑活着看,当用户提交的资料完成后,此时要上传资料,动态35%在变化。这就是咱们说的反馈,而且是即时的。如果咱们把左边这个圈和动态数字去掉呢。没有一个即时的反馈信息,不知道还有多久能结束这一步,会不会不耐烦呢?

上图右侧图,资料已经上传完成,进入到平台的审核环节,我们平台规定,审核时间超过10分钟,就会给用户赔偿。所以,为了保持一致性,也是在左侧的步骤图标中,嵌入了倒计时数字和动态圆圈。即时的反馈,反馈内容是有具体等待的时间信息。让用户明白自己在一个什么状态,还有多久能够通过审核,用户需要的通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目的:使用户明白时间预期,而让用户获得可控感。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本人设计认证等待页面

上图,当审核时间超过10分钟,系统即时的给用户反馈礼券。

目的:即时的给用户补偿,弥补用户的等待时间,获得心理平衡。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上图左侧,微信里小视频,点击小视频(视频有大有小),都会有个中间带个小圆圈的进度显示,这种即时的反馈让用户明确的知道,我还差多少就能看小视频了。

目的:让用户明确等多久能播放视频,用户获得可控感。

上图右侧,当断网,给用户一个“网络链接不可用”提示。

目的:当用户没法发送消息,正抓狂,迷茫时,正好告诉用户,你不能发送消息是因为你的网络没有联通。减少用户探索时间。

2.2人为反馈

包括:微信的对方正在输入…、小米手环连接中、点击APP的tab按钮切换页面、安卓系统中单击返回键弹出再按一次退出提示、点击按钮颜色变灰等等,深入看看各种软件,似乎处处都是反馈。

提升体验,要懂心理学之行为主义(一)

人为反馈图示例

上图左侧,小米运动,每走一步或走几步,圆圈中间的数字,即时的反馈用户的步数信息。

上图右侧,则是微信与朋友聊天时,当对方正在输入文字,在最上方提示“对方正在输入…”即时的提示用户,省的用户等待

总的来说反馈的意义是:

  1. 使用户获得可控感;
  2. 使用户明白,现在是哪个操作阶段;
  3. 操作过程中,反馈增强自信;
  4. 让用户获得明确的信息。

启示:

是的,你说的这些是这么回事,心理学与用户体验是有关系,可是,把这些东西列出来有什么意义呢?

  1. 站在心理学角度,缕清原来这些大家都在用的五花八门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强化、反馈这几个要素而已,就这么简单,使设计者从本质上把握体验设计;
  2. 当充分理解这些心理学要素后,在设计产品交互时,恰当的添加相关要素,提升用户体验;
  3. 即使咱们不是从事设计的人,看到软件种种设计,会轻松明白他们为什么是这样,有了一双更明白的双眼;

 

作者:张铭,本人邮箱:zhangyepingjava@163.com。希望有共同兴趣的朋友,跟我联系。

本文由 @张铭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8244/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20 08:36
下一篇 2017-05-20 10:34

相关推荐

  • 从可用到易用的一次思考|手机获取验证码那点体验

    我们做用户体验的不能将系统过失/产品过失迁就于我们的用户。因为用户永远不会错,用户也没有必要为产品和过失负责。我们要做的就是穷尽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用户获得最佳的使用操作,并能带来一丝的惊喜。

    2017-05-17
  • 【用户体验】“跳一跳”游戏的体验

    伴随着微信的升级和重点推荐,小游戏“跳一跳”一夜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全民爆款休闲游戏。不仅周围的同事、连身在老家七八线小县城的小学同学都在乐此不彼的刷屏和相互竞技。如此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除了有微信这个强大的平台效应之外,当然也有一些“跳一跳”自有的吸引力蕴含其中。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跳一跳”中的游戏心理学。第一,尝鲜心理。追求新鲜事物,是人类的天性。任何时候,人类都从未停止过尝试新鲜事物的脚步。而微信,作为一个8亿+的社交平台,“...

    2018-02-26
  • 美的苏宁智能+计划解读:供给侧改革用户体验升级

    丁道师ID:dingdaoshi123资深互联网观察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和企业研究。苏宁与美的空调宣布联合共建用户研究实验室,通过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基础,让用户全方位的参与到美的产品研发、交互、营销等环节中来,未来美的、用户、渠道商共同携手,构建一个可循环的新消费升级商业体系。随着一股实力派冷空气登场,2016年的初冬比以往更冷一些。这几日,北方多地现初雪,大风吹、降温猛。伴随着天气的转凉,围绕“智能空调”为核心的“寒冬保卫战...

    2018-03-10
  • 行云流水般的交互体验:当智能头机邂逅百度音乐

    音乐,作为一直延续的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从爱迪生发明第一部留声机到后来的黑胶唱片、再到磁带、CD、MP3经历了整整140年,储存和传输音乐的介质从磁性变成了光学;储存歌曲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积也越来越小。但是笔者有一个长期被困扰的问题:作为运动爱好者和音乐发烧友,在跑步锻炼时常常需要将iPod或者Sony Walkman笨重的机身绑在胳膊上,然后再插上耳机、选歌、调节音量等等至少4、5步操作才能听到想听的歌;还常常因为线头缠绕,越解越乱。...

    2018-01-30
  • 设计干货|聊聊设计师玩转Sketch的那些事儿

    点击蓝字关注GOMEOS用户体验设计1调整组内图层父级变换属性新的调整大小选项可以帮助我们更灵活地调整对象与子层之间的响应:1. 默认属性下的成组放大缩小变化,内部的图标跟随组的缩放比例进行变化.2. 锁定图标的固定宽度&固定高度,成组的缩放比例不会影响到图标的比例与尺寸.3. 当锁定上部及右部间距时,成组缩放比例时,图标距离组内上部及右部的距离保持不变.2嵌套样式这个十分强大的功能使得symbols的复用更加的强大,可以同一内容复用多...

    2018-04-04
  • 这个简单粗暴的设计为何是“好设计”?

    作者:UX沐沐(公众号:Liveux)   20世纪著名建筑师史密斯.德罗在总结他成功经验时说“魔鬼藏在细节中”,面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设计,设计师能否洞察背后的不寻常? 今天想探讨一个我们每天都能见到数十次的“寻常”设计…

    交互专题 2017-08-07
  • 交互设计岗位面试攻略

    面试交互设计岗位的同学应该准备以下几点: 1技能交互理论,熟记于心,信手拈来做为交互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连一些普通的理论认识都不了解的话,是会很吃亏的。你所做的设计很容易遭到别人的质疑。这里推荐同学们…

    交互设计 2015-12-03
  • 语音交互中的“等待体验”研究

    文 | 叨叨来自雷锋网(leiphone-sz)的报道雷锋网按:本文来自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了语音交互中用户对于智能音箱的“等待体验”。雷锋网编辑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做了精编。回顾人机交互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基于命令行的CLI 时代,基于鼠标键盘的GUI时代,基于触摸的初级NUI时代。后面每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更自然,学习成本更低,综合效率更高。进入AI时代,人工智能给机器带来三种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自然...

    2018-01-30
  • 用户体验七境界

    外观重不重要?当然重要。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还是用户界面设计,视觉表现直接传递给用户对产品的第一感受,而这种感受贯穿用户在整个产品的使用周期中,间接影响了最终的用户体验。

    2017-05-29
  • 智能语音交互设计 2 — 语音理财案例分析

    Image credit:Kuromon Ichiba Market, Ōsaka-shi, Japan大家好,这个星期将通过一个Alexa案例分析来介绍用户如何使用语音交互来解决功能性问题。(10分钟左右阅读时间)笔者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就职于一家人工智能公司,17年12月和18年1月进行了2轮为期两周的用户研究来了解:语音理财助手的用户特点,用户为什么会使用语音理财助手,用户如何与语音理财助手交互,常见的语音交互错误类型,以及用户期望...

    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