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设计师的思考总结:用户体验设计的进阶修炼之路

从方法、标准、协同、软技能和创新五个方面说说我对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修炼的思考与实践。


从方法、标准、协同、软技能和创新五个方面说说我对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修炼的思考与实践。

阿里设计师的思考总结:用户体验设计的进阶修炼之路

对我来说,2015年尚处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职场入门阶段,而2016年的核心则是开始撕下初级与新人标签的进阶修炼。2016年4月份的S1开始时,我给自己设定了包括形成个人设计方法论与应用案例等一系列目标。如今S1结束,也是时候对这段时间的进阶修炼来一个总结回顾了。

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

在公司内部经常会有一些跨部门的UED分享活动,听完后,个人最明显的一点感触就是,这些来分享的设计师普遍有着一套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论,并且有成功的应用案例支撑。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现在关于设计方法的轮子到处都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某某大厂某某大牛的设计方法分享,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自己造轮子呢?

在我自己的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时,我一度很迷信于网上别人的各种设计方法的分享,并试图在自己的项目里加以运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设计推导的过程看似洋洋洒洒专业性十足,拿出来给别人一看一讲就发现漏洞百出;有时为了套方法而套方法,体验地图一类的输出物看似有模有样,最后项目做完了才发现设计方案时基本没用到……

虽然自己用的都是别人经过验证的设计方法,但却没有理解透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与局限所在,也不清楚哪些环节其实并非必要存在,自然也让实际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而靠自己思考、沉淀和交流改进出来的设计方法,理解和运用起来则要透彻顺手很多。

如何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

最好的途径是跟着项目走,尤其是要主动去争取那些介入节点早、体验驱动强、完整性高的项目机会(我自己的设计方法就是在一个UX作为Owner驱动的网站改版项目中形成的,这个项目中的Owner角色争取也是主动向PD提出,然后得到对方放权的)。

作为设计师,从最开始的业务问题分析与用户调研,到最后的系统设计方案产出,每个环节都深度参与,对一些前期的工作要摒除掉「这是用研干的」、「这是PD干的」的思维局限,而采用和专业人士共创输出的方式;因为设计方法是一个很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效果的过程。

如果总是让产品经理把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全部梳理好给你,自己满足于做一些交互细节的优化与补全(这也是我觉得大公司的大型设计团队不一定那么好的重要原因,想接触高完整性、高自由度的项目偏难,虽然也会羡慕他们能花很多心思去打磨动效等体验细节),而不是主动争取更早的介入时机与更多的项目话语权的话,是很难在项目里建立起全链路的思维方式,进而提炼总结出自己的设计方法的。

在建立设计方法的过程中,除了从项目的每个环节中思考提炼以外,也要多吸收前人的经验(不是无脑照搬,而是有意识去找业务背景、产品类型相通的应用案例),多和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同事请教交流,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法,而不是幻想着一劳永逸。

建立交付物衡量标准

大厂的实习生/校招生入职后基本都会有Mentor(我厂内部的叫法是师兄)带着,设计交付物往往都是先经过Mentor的一轮Review,再正式拿去和大家评审,Mentor们能发现很多我们自己没注意到的问题,指导我们做出改进。

但对于Mentor的过于依赖(无论项目大小都要找Mentor看一遍,遇到问题直接问Mentor解决方案而不是自己先想出方案再请教),则会让我们丧失独立思考与判断方案好坏的能力(两年前我曾被一位Mentor这么批评过),我是很难相信一个独立思考能力弱的设计师可以做到真正的「独当一面」,而「独当一面」的能力正是初级设计师与高级设计师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怎么更准确全面地思考和判断自己的设计方案的好坏呢?我的应对策略是给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交互设计方案衡量标准,再用这套标准去要求和驱动自己做出更好的设计。我的这套衡量标准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项目中不断总结沉淀自己踩过的坑,再结合网上前辈们的一些分享而成,涉及到目标相关性、流程完整性、整体美观性、易理解性、易操作性、技术可行性、分支与边界状态、情感趣味性、品牌调性传达、业务创新性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具体大家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交互设计方案衡量标准的五层总结

驱动协同模式的优化

一些交互设计师喜欢抱怨自己的岗位在上下游协同中效率低下、话语权低、可有可无等,然后产生转产品转视觉转前端等念头。我也承认和其他岗位相比,交互设计的话语权与不可替代性确实有一些先天劣势,但我不认为这就足以构成我们抱怨和转岗的理由,相比坐以待毙式的消极对待,我更倾向主动去争取和驱动交互设计师与上下游协作模式的优化,从项目组的角度是去提高协作效率与产品最终体验,从交互设计师个人的角度则是去争取更大的思考发挥空间与话语权。

在和上游(产品经理、业务方)的协同模式改进中,我争取的是更早的项目介入时机与全流程的跟进参与,从传统的Prd评审完成(这个时候PD基本都梳理得差不多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师很多时候就只能做细节优化补全了)再介入,到亲身参与和用户的接触访谈、从用户反馈中获取最原始、第一手的需求,然后和用研、PD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场景梳理和需求分析工作,PD的输出物从传统的Prd转变成聚焦在内容底层逻辑梳理的新Prd,设计师对界面布局有充分的思考发挥空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做容易造成时间周期拖长,不是对每种项目都适用,比如一些强业务需求、上线时间紧急的的项目,还是传统的合作方式效率更高。

在和下游(视觉设计、前端开发)的协同模式改进中,我争取的是重复性工作(对设计专业提升意义不大, 还对设计思考的时间造成挤压)的减少,主要是设计规范的沉淀(这类分享网上有很多,就不赘述了)、以及和视觉更交叉性的合作方式(不是所有项目都要过一遍交互再过一遍视觉,可以视对交互/视觉的要求程度由其中一个人全包,规范的沉淀也能促进这一进程)。

我羡慕过友部门的大型设计团队有自己专业成熟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规范沉淀,新人也能很快上手,但当在没有这些的情况下,自己亲手去按自己的想法把流程优化和规范沉淀这些事情做起来,而不是当一个只会用别人的流程别人的规范的螺丝钉(以前实习时跟过有成熟设计规范的项目,对比下来那段时间的成长速度也是相对最慢的)后,成就感其实要强烈很多。

提升软技能

可能是性格原因,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说是我实习期间以及来阿里第一年内的绝对软肋,和书面表达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这也是一度让我耿耿于怀的地方)。那段时间特别害怕做设计Review和内部分享,很容易失语或者被挑战得语无伦次。

演讲与表达能力作为对设计师非常重要的一项软技能,想提升上来也没有太多技巧,就是多练习多上台。最近一个多月来连续做了3次Presentation,虽然还是不完美(比如语速快的老毛病改不掉),但整个人的信心和气场一次比一次强,3次下来感觉和之前也完全不一样了。具体的对于做好Presentation的总结可以参考:如何做好一场设计提案的Presentation

除此之外,时间管理能力也是这段时间内个人一个比较大的提升,同样也是在紧张的项目节奏里被逼出来的,之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心态和处理方式就老到了很多。具体参考:交互设计的优先级判断与排期协同

关于创新的思考

最近团队内部经常提到「创新」这个词,这也是大家普遍做得相对不太好的一个地方,但我觉得如果只是停留在界面设计的表层去思考「创新」,想要引领趋势潮流、做出老板想要的「颠覆性设计」本来就是强人所难。

关注体验设计趋势变化的设计师不少,但能够深入去挖掘和思考趋势变化的背后原因的设计师,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了,而从学生时代一路关注体验设计趋势这么多年,我的一个感受是:界面与交互的更新只是最表层的体现,其本质更多是产品商业模式的变化和底层技术的成熟,如果缺少对这一层面的理解一味追求纯表现层面「与众不同」的创新,就脱离了设计「解决问题」的本质。我从实习以来接触的不少Senior级设计师,都非常主张产品设计是商业、体验与技术的平衡结果这一观念,这一观念对我的影响也很深,对商业模式的思考和对技术趋势的敏感,也是我仍然需要加强提升的。

一点无关的话

可能是因为我的工作范围早就不局限在狭义的交互设计岗内,而是一再向产品和业务端延伸的缘故,最近 PD 同学甚至都问了我一句「是不是打算转产品经理」,而我的答案依然是「并不考虑」。

其实,近期也看了不少交互设计师表达自己焦虑情绪的文章,但我一直清楚自己当初选择做交互,主要是考虑到它是可以把我同时喜欢的「产品」和「设计」平衡结合得最好的岗位(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从产品到视觉全包的产品设计师岗,但是大厂里没有,自己的能力也还不达标),交互设计的延伸区域(和其他岗位的职能重叠区域)也都是我比较喜欢的(目前不想转产品/视觉/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岗位本身还好,但一些延伸区域我不感兴趣)。

虽然有话语权之类的先天不足,但只要自己不被岗位束缚住,主动去争取机会,完全可以改观。或许和关注上升空间、发展前景相比,我更喜欢的是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本身(就是那种非上班时间也停不下来研究和思考,有了好的想法瞬间整个人都能燃起来的喜欢),在这个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提升能带给我源源不断的快乐,这就够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鸿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7242/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17 04:57
下一篇 2017-05-17 06:56

相关推荐

  • 交互设计测试评估

    - END-作者  Rachel Xu欢迎将文章分享至朋友圈,拒绝转载~VUI进化论达尔文老爷爷说,你的语音交互设计该进化了~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不关注,怎么进化~

    2018-04-18
  • 交互设计 | 如何创作一本足够打动考官的作品集

    近年交互设计大热,但交互设计是否如大家所见所想仅是网页及APP设计,申请交互设计艺术留学的同学们又该如何创作帮助自己跨入名校大门的作品集?今天,汉艺国际(H·Art)为大家带来《如何创作一本打动考官的作品集》系列第九期,与大家分享交互设计作品集的创作方法(求职作品集可同理借鉴创作思维)。关于交互设计必须要强调的事儿①——交互设计不仅仅是网页和APP▼交互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纯研究电子产品用户界面交互的学科。 交互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界面设计...

    2018-04-06
  • 做你家孩子,用户体验真差

    静静的读书,岁月不会骗你回复“晚安”,告诉你一个真相上周末去一个前辈家做客,她儿子才八岁。我去的时候他坐在书房写作业。看到我来了,前辈立马把他召唤出来,让他弹钢琴给我看。他缩着脖子在钢琴前坐下,小心翼翼的弹完了整首曲子,然后在前辈的示意下,回房间继续做作业。哪有一点八岁孩子的蓬勃朝气!前辈却非常得意,说:“我这个儿子,非常争气听话。他每周末要学钢琴、学画画,上两个少儿英语培训班。虽然他不乐意,但我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知道比起别的...

    2018-04-18
  • 用户体验设计 - 快问快答

    首先感谢大家关注我。上篇文章收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反馈,很多人说想多看我更新与用户体验有关的文章,也有反应说有文章长度过长。所以这篇文章我用了快问快答的形式,回答了几个新手用户体验设计师比较关心的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是转行做UX,所以希望我走过的弯路大家可以绕过去一些。欢迎大家把我的文章发给其他小伙伴,一起共同进步。也欢迎大家给我意见与建议,你们的观点对我真的很重要!(这次文末有彩蛋)1.什么是用户体验(UX)?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你问我...

    微信热点 2018-02-02
  • seeds对话未来丨“用户交互设计天才”Kaveh Shirdel

    对话未来丨seeds系列分享会seeds, 由蔚来原创打造,是一个分享有趣观点、新知与灵感的讲堂,它寓意着每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像一颗种子,被灵感浇灌后,汇成大树。2015年3月seeds诞生,从一个面向蔚来全球员工的内部讲演平台,发展到不断吸引各行各业的主讲人,并且在蔚来App公开直播的产品。到目前为止,seeds 已举办了13场演讲。今年,seeds会走进我们各个城市的蔚来中心,成为常设活动。我们也欢迎各位用户成为seeds的主讲人。人...

    2018-04-29
  • 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编辑| F.我觉得记录或者回忆方案组这件事……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它不应该仅仅是哥几个的一段往事,而是可能还带有某种其他的价值,可以为我们的同行展现中国建筑发展当中的一个小的片段。——崔    愷《城市·环境·设计》UED108期“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专辑现已发售更多互动福利详见文末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购买新刊导读1997 年,当时还是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下称建设部院)的中国建筑设计院(下称中国院),由时任总建筑师和副院长的崔愷...

    2018-02-07
  • 【炫酷动效设计】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产品需要做动效设计

    随着国际大品牌苹果和谷歌的引领,最近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开始关注动效设计了,越来越多的团队已经意识到动效在产品用户体验中的重要性了,更多的射鸡师们也开始投身动效设计领域。 但是说到底,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

    2015-08-13
  • 孙一民:一幅上世纪的图景,一段广州建设的“芳华” | UED设计年会

    2018年伊始,“设计·文化·艺术引领下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江苏宿迁成功召开。在本次论坛上,众多先进的设计思想汇聚于此,我们不仅看到了设计师眼中的城市发展、乡村振兴脉络,更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了解到如何展开以人为本的设计。论坛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一民发表了以“设计改变广州”为主题的演讲。从华南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州的城市建设也在进行着大步飞跃。常人所见,城市的...

    2018-02-26
  • 淘宝天猫个性化推荐技术演进史

    小编说:个性化推荐技术直面用户,可以说是站在最前线的那个。如今,从用户打开手机淘宝客户端(简称“手淘”)或是手机天猫客户端(简称“猫客”)的那一刻起,个性化推荐技术就已经启动,为你我带来一场个性化的购物…

    2017-05-09
  • 如何设计聊天机器人的用户界面

    未来,聊天机器人将会进行语音整合。“ 预期设计是算法驱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规范,我们已经看到产品和服务成功利用机器学习来推断用户的偏好。”
    “在预期设计的下一阶段,产品和服务将旨在预测每一个需要和需求。清早,当你准备上班,通过声音激活的个人助理将评估你的通勤时间,提醒你地铁即将晚点后,确认道路交通状况良好,然后帮你呼叫Uber,顺利让你在晨会前赶到办公室, 这些操作都是自动的,无需咨询,而且这些操作都是没有问题的。当你到达办公室时,您的咖啡机已经定位好你的位置,你一走进来,你的咖啡已经准备好了。”“为什么我得到这个?这与我有什么关系?”“聊天机器人曾给我推荐了一个很好的度假去处,但这次的推荐非常糟糕。”“为什么聊天机器人为我推荐孕妇装?我没有怀孕!这很让人尴尬!”

    2017-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