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设计不是艺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设计师的自娱自乐。设计永远和人、使用场景、用户需求相关联。iOS会不断地更新迭代它的设计,除了有商业目的上的考虑外,更多的是根据时代(人、环境、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去做符合当下的设计。


设计不是艺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设计师的自娱自乐。设计永远和人、使用场景、用户需求相关联。iOS会不断地更新迭代它的设计,除了有商业目的上的考虑外,更多的是根据时代(人、环境、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去做符合当下的设计。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从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时的iPhone OS,已发展到今天的iOS10。这些年来,iOS从最初的一个简单、粗糙的ROM,发展成现在手机ROM中体验标杆的操作系统。设计风格走过了拟物化,扁平化,今年已发布的iOS10,设计风格也开始偏向卡片式风格,随着新的交互方式3D Touch的加入,开始脱离单调的扁平化设计,卡片式风格让设计语言更加符合用户的操作认知(卡片式的内容,对人有更强的按压操作暗示)。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10锁屏Widget界面

手机友商的跟进

苹果的设计,给大家的印象:总能精准的发现用户的痛点,在合适的场景下,创造眼前一亮的设计。如手机屏幕下滑出现快速搜索(Spotlight search),屏幕下边缘上滑出现控制中心,这些设计创新,都能引起行业内的友商迅速跟进。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Vivo的控制中心的设计思路与iOS几乎一致,操作方式都是从屏幕下边缘上滑出现控制中心。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从左至右,依次为iOS10、MIUI、华为EMUI系统设置界面。很多手机ROM的系统设置,都沿用了苹果的一套设计模式,将系统设置项,用列表分组展示,同时将不常用设置项,收纳在二级界面中。如左图,iOS将更多设置收纳在【通用】中,小米则为【其他高级设置】,EMUI则为【高级设置】。

交互细节亮点

苹果在交互细节上,也能深刻洞察用户使用场景中的操作习惯,抓住用户的需求和痛点,针对用户该使用场景下,可能的行为,去做针对性的设计。毫不夸张地说,苹果真是将体验做到了极致。接下来介绍几个,个人认为iOS上,做的比较出色的交互细节。

1. 空信息时,点击信息图标,直接进入【新建信息】页面。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基于用户的使用场景,预判用户的下一步操作。

用户在信息中的主要操作任务是查看历史信息和新建信息。而如果信息中,没有历史信息时,那用户此时进入,只有一个操作任务-新建信息,直接进入新建信息页面,符合用户当前使用场景的下一步操作意图。

2. 信息等页面搜索框默认隐藏,下滑屏幕出现,而联系人列表界面的搜索框置顶,固定在列表顶部。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搜索框在iOS的自带应用中,一般是默认隐藏,当用户在页面顶部下滑时,出现搜索框,基于用户的这种操作场景,预判可能想进行搜索,适时的出现搜索控件。

而在通讯录联系人列表上,搜索框则默认出现且置顶。按照交互的一致性原则来看,其实是不应该这么设计的,但考虑到联系人列表,查找联系人这一行为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且很多人进入通讯录,第一任务就是通过搜索框查找联系人,有必要将搜索框置顶显示在联系人列表上方。

3. iOS7以后的多任务界面,会自动将用户使用的上一个应用默认为当前界面主要窗口,方便用户快速的返回上一个应用。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7以后的多任务界面,自动将上一个应用默认为多任务界面的主要窗口,一般用户使用多任务的场景,主要是在当前应用和上一个应用之间切换,将上一个应用突出,作为视觉焦点,符合绝大部分用户使用多任务的场景。iOS的设计中,会着重深挖用户的下一步操作,而不是死板的呈现交互默认值。

反观iOS7之前的多任务界面,用同样的视觉重心,呈现最近四个打开的程序,缺少对用户下一步操作的引导。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苹果也不是神,它也有做错过很多设计,下面介绍一些iOS在版本更新迭代中,修改过的一些设计方案,虽说有些设计变更,是跟随整体设计风格,进行的调整,如iOS7的扁平化视觉风格,但有些确实是苹果做错了。

以下内容,基于现在的角度来看(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或许在过去的使用场景下,是合适的,但不适合现在),可能存在争议,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1. iOS8多任务界面顶部出现让人费解的最近拨打联系人。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8在多任务界面上方,增加了最近联系人。希望用户无需进入拨号应用,通过双击Home键,调出多任务界面,即可快速的跟最近联系人进行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

这个设计方案,在iOS9更新时,已经去掉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考虑用户拨打电话的场景,而是生硬的将拨打电话与多任务,两个毫不相关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与用户长久以来,养成拨打电话的习惯用法相违背。用户无论什么时候拨打电话,都很难想到先双击Home键,打开多任务,再在此查找最近拨打的联系人。而且此种做法,也可能暴漏用户的隐私。

如果你的设计,需要解决的是已存在的用户需求的话,不要挑战用户的习惯用法。

2.iOS7和8的通知中心,按照应用归类通知,iOS9及iOS10改为了按照时间来归类通知。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9以后的通知中心,将以前按照应用来分类通知的方式,改为了按照时间来分类。我想大家在使用iOS9之前,应该都体会到这种痛苦,清除通知中心的通知,点击屏幕右侧的叉叉,点的手都酸了的经历。

大家现在都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面装了众多的APP,每天会受到无数的骚扰通知,无效通知的数量远远大于有用的通知,大部分通知,用户其实扫一眼,然后删掉即可。通知中心最急切的需求,就是如何快速处理垃圾通知,目前,苹果将其改为了按照时间归类显示通知,已有效改善处理的效率。

但其实还不够,应该让用户能方便的屏蔽通知,这也是用户的一个痛点,应该允许用户在通知中心中,可以屏蔽通知,不再接收某一应用发来的通知。不要告诉我,第一次打开该APP时,有弹出是否允许接收通知的弹窗,我想说,我还没使用该APP,我怎么确定我喜不喜欢它呢。

深挖用户的痛点,而不要仅想当然做设计。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网上搜了下,对iOS清除通知的方式吐槽的人,还挺多。

3. iOS10将iOS9相机界面的滤镜与前后置摄像头切换功能按钮位置对调。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10相机界面,将之前相机界面的滤镜和前后置摄像头的位置做了对调。整个设计的改动原因,显而易见,将使用频率高的功能放置在更显眼,且用户更容易操作的区域。

将更常用的前后置摄像头切换功能放置在用户拍照界面下方,因为在手持相机拍照时,无论是竖持,还是横持手机,屏幕下方的区域都是用户更方便点击到的位置。而根据我们拍照的习惯,尤其爱美的MM,前后置摄像头切换图标点击的频率,是远远高于滤镜图标的点击。况且现在第三方滤镜APP,如Instagram,做的滤镜种类远远丰富过iOS自带相机。不过,也不能就此断定,iOS的相机设计师,以前没有考虑到这个细节,有可能之前有商业角度的考虑,想推广自带相机的滤镜功能。

4. iOS7测试版的锁屏界面,出现同样的两个操作指引箭头,以及模糊不清的解锁文案说明。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上左图的解屏界面,它只在iOS7的前几个测试版出现过,不久后,就改正了。记得那会刷iOS7测试版时,刷好后,点亮屏幕的瞬间,被这个解锁界面吓到了,让我顿时变成了一个智能手机小白,不知该如何操作,根据我有限的认知,结合解锁界面的说明文案和指引箭头,从屏幕下方往上滑了那么一下,结果操作错误,后来发现是向右滑动解锁。根据解锁界面的提示文案,和紧挨着文案的向上箭头,用户很容易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记得那会很多人,跟我一样以为向上滑动解锁。估计iOS7的设计变化太大,苹果的设计师那会忙不过来,草率的出了这么一个存在令人误解的解锁界面扁平化设计方案。还好,没过多久,在正式版之前,就及时调整了。

上左图解锁界面,除了上面提到的解锁方式指引问题以外,还存在主要操作任务不清晰的问题。该界面同时存在两个箭头,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从视觉重心来看,它俩给用户的暗示程度是一样的,按照一个界面一个主要任务的设计原则,让用户如何理解,在解锁界面,应该上滑呢,还是下滑,最要命的是,无论上滑出现控制中心,下滑出现通知中心,都不是该界面的主要任务,该界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解锁手机。而按照这个解锁设计方案来看,用户会被误导上滑解锁,或下滑解锁,完全想不到右滑解锁。

新的解锁方案,在解锁提示文字上左侧增加了一个向右的箭头,同时文字上,增加了向右扫光的动画,暗示用户向右滑动解锁。界面上下箭头也改为了短平线,减弱用户的注意力,让用户聚焦到该界面主要任务,向右滑动解锁。

5. iOS7之前的锁屏界面,快速查看通知操作隐晦,引导性差。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关于交互,有几点基本的原则:

  • 操作前可以预知;
  • 操作中有反馈;
  • 操作后可撤销。

左图,从界面操作前可预知角度来看,只有右滑解锁的操作指引暗示,并没有右滑通知,快速解锁并进入该通知应用的操作暗示,界面的可用性有些差,用户并不能知道如何快速查看通知,而用户手机收到通知后,快速查看通知恰恰是用户要做的主要操作。我记得那会,还是同事告诉我:“你在通知上右滑看看,可以解锁并查看通知。”相信很多人那会应该跟我一样,不知道锁屏界面还可以这么操作。

右图的解锁界面,在最近一条通知附近,有【滑动来查看】的文字提示,暗示在通知上滑动进行查看。不存在iOS6之前锁屏界面无法获知【右滑通知快速解锁并查看】的可用性问题。

6. iOS7之前的多任务切换,视觉焦点不够突出,用户的主要操作是切换最近程序,而将屏幕大部分空间浪费在显示对当前操作无用的桌面。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多任务界面有且都只有一个任务:切换最近使用的程序。但iOS6的多任务界面,只利用了屏幕下方不到1/4的区域,用于切换最近程序,既然用户的主要操作就只有左右滑动切换最近程序,为什么不能全屏操作,要委屈用户的手指在下方那一点区域操作,且点击想打开的程序,还得非常精准的小心翼翼的点,才能点中。而iOS7的多任务界面,就直观清晰很多了,直接将用户最近使用的程序界面图和程序iCON平铺在桌面上,操作焦点明确。

iOS7的多任务界面,程序缩略图显示最近的三个程序,而程序ICON显示五个,设计意图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快速地切换最近的其他程序,但会给用户造成使用上的困惑,根据iOS9和10的多任务界面改动来看,苹果应该是参考了用户使用数据,很少人会去切换最近的第三或四个程序。

iOS6的多任务界面信息呈现还存在一个问题:没有主次之分。所有信息都用同样的视觉强度呈现,但并不是所有信息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比如说,用户最常使用的场景是:在最近两个程序间来回切换。

7. 通话记录中,如果联系人有多个号码,该通话记录的拨打号码不清晰。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9之前的通话记录中,用蓝色标注该通话记录的拨打号码,如果通话记录对应的联系人,存在多个号码的话,该通话记录对应的拨打号码,并不能直观的看出是哪个号码。

iOS10在通话记录对应的拨打号码上增加了一个【最近】的识别标签,则清晰很多,用户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个号码是我该回拨的号码。

8. iOS7的控制中心 UI界面更像没经过设计的交互稿,不同功能区域划分并不清晰,明确。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信息的分组方式,根据格式塔理论,常规处理为间距、分割线、背景色来区分不同的信息,对比iOS7的控制中心,有没有觉得iOS7的控制中心界面,很像没经过设计的交互稿,在功能多区域小的场景下,iOS7控制中心仅仅通过分割线来区分不同的功能区域,显得界面过于凌乱,且用户可操作的区域也不明确。而iOS9和iOS10通过不同的背景色区分不同功能区,信息的呈现更加清晰。

9. iOS的分享菜单中,下面一栏功能,给人的感觉是不可点击状态。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分享界面下面一排功能图标与上面一排应用图标的视觉差异,传递给人的感受,下面一排功能图标状态更像是不可点击状态,让人感觉功能不可用。

10. 邮件详情界面,iOS10用左右箭头映射上一封下一封,不如iOS9用上下箭头映射上一封下一封邮件自然直观,更容易让用户理解。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邮件列表,新的邮件在列表上方,较旧的邮件在新的邮件下方。

iOS10的邮件详情中,用左右箭头表示下上封邮件。向左的箭头给用户的暗示是返回,可以理解为返回时间较早的一封邮件,即列表下一封邮件。向右的箭头表示前进,理解为去查看较新的一封邮件,即列表上一封邮件。左侧箭头—>上一封旧邮件,右侧箭头—>下一封新邮件,但此种对应,与邮件列表中,新邮件在上,旧邮件在下,是一个很糟糕的映射关系,增加了用户的认知负担,用户很难理解,为何点击左侧箭头,会跑到了列表下一封邮件。

举一个【设计心理学】中,关于映射的例子。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燃气灶控件的糟糕映射:

最左边的旋转控制的是左前燃气头还是左后燃气头?用户每次使用燃气灶时,都得弄清楚映射关系。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燃气灶控件的清晰映射:

上图旋钮和燃气头的映射关系非常清晰,因为旋钮的空间布局已将旋钮与燃气头清晰地联系起来。

iOS9的邮件详情,用上下箭头控制上一封,下一封邮件就比较好理解多了。点击向上箭头,去到该封邮件列表上一封邮件,点击向下箭头,去到该封邮件列表下一封邮件。上下箭头点击后的去处,更符合“自然映射”,与邮件列表中的邮件顺序映射关系比左右箭头容易理解多了。

11. iOS10删除应用确认对话框,将【删除】Button从左侧移至了对话框右侧。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iOS10将删除应用的确认对话框中,【删除】Button的位置从左侧移至了右侧,同时从蓝色加粗,变更为了红色加粗,增强了删除操作的视觉提示。

iOS对话框操作按钮的一般原则是:主要操作在右,取消操作在左。而删除应用的确认对话框,一直以来都是逆向设计,将【删除】置于左边,【取消】在右边。现在这个改动,证明他们之前的逆向设计是有问题的。本身用户进行删除操作,已经有非常高的门槛,长按图标,图标抖动后,需要精准的点击删除叉号(而且删除还放置在不那么好点的左上角),才能出现确认删除对话框,这一系列操作足以保证用户不是误操作了,没有必要再为了防止用户误操作,而设计删除障碍。

总结

那些年苹果做错的设计

设计不是艺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设计师的自娱自乐。设计永远和人、使用场景、用户需求相关联。iOS会不断地更新迭代它的设计,除了有商业目的上的考虑外,更多的是根据时代(人、环境、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去做符合当下的设计。

 

作者:代希刚(个人微信号:daixigang 微信号公众号:UXXX),腾讯交互设计师。

本文由 @代希刚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7116/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16 22:26
下一篇 2017-05-17 00:26

相关推荐

  • “桥”的创想——中安创谷“创业者之桥”设计全球征集于中科大正式启动

    📌 编辑 | P.S3月15日,中安创谷创业者之桥设计全球征集启动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的师生、本地孵化机构负责人、创业团队、媒体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了启动会。中安创谷科技园是中国当下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和基金集群”为主要业态的科技园代表之一,“创业者之桥”作为连接一期、二期园区的重要纽带,对园区的整体性及交通流线起着重要...

    2018-03-17
  • 交互设计要学什么这个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交互设计师的知识架构

    如果你也是一枚刚入门的交互设计师,是不是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知从何下手,闷头读了一大堆书、学了一大堆软件、画了一大堆图之后还是感觉心里不踏实,总害怕自己还缺点什么,恨不得要有本《交互设计学习大纲》就…

    2015-01-25
  • 求职指南 | 阿里巴巴2018春季实习生招聘-中科大站

    阿里巴巴2018春季实习生招聘技术高校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站从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商双11安全级别最高的支付金融到全球领先的云计算覆盖全球的智能物流……今天的阿里巴巴正在从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在技术高校行现场有资深的技术大牛和亲分享阿里重点技术有各级学长们和亲聊一聊这一年的成长有亲切的HR带领亲领略阿里的企业文化本硕场同学们提前将简历投递到官网相应职位报名,将有机会获取交流会名额、免笔试、现场面试、进入快速Offer...

    2018-03-23
  • 如何利用动效提升用户体验

    我们不再是设计静态的屏幕,用户将会从我们的设计中看到实际的内容。

    2017-05-16
  • 玩转交互设计,给景观来点生命力!

    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关注项日的审美性,再到功能性,全社会对于它的要求已经在逐步升高。现代景观设计中,公园、绿地,甚至校园景观、风景名胜区等需要从单纯的生态意义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诸多国内的项日中,虽然将“以自然为题,以人为本”定为设计目标,但是往往停留在服务于人们行为上的舒适性、安全性,而忽略了人性中的更多需求。与此同时,人们每天被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所包围,绿色环境对人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在现代化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与其他生物间...

    2018-02-07
  • 对话式交互设计

    关注一下,更多精彩等着你1. 轮流表达在对话中我们基于互相来回传递的微妙信号进行轮流表达。如果会话中缺少这种有效的轮流互换,我们就有可能难以保持信息的同步或无法跟上对方的节奏。2. 对话串联在自然语言中,对话的所有元素通常会被连贯地串联起来,包括上下文以及随时间演进的对话方式。这种串联帮助我们跟进会话过程。能够理解欣赏笑话幽默的人都知道,在交流中的每个回合都要注意上下文的关联性,并加强整体的交流。3. 潜在效率人们经常会用简略的口语交流...

    2018-03-21
  • 至纯至简|手机百度8.0设计总结

    8.0是手机百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延续了产品建立以来的要点,打破历史包袱,与时俱进地从体验和产品角度进行了创新,通过全新的整体交互框架与视觉风格,将搜索、语音搜索、FEED流信息获取、多垂类服务等进行了再设计。

    2017-05-12
  • 读书会第二期:《用户体验要素》(下)

    接上文···框架层1界面设计界面设计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界面元素的种类繁多,书里列举了复选框、单选框、文本框、下拉菜单、多选菜单、按钮等一系列网站设计中常用的控件,在2001年的时候这些控件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在大量使用,但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预料到目前的互联网行业有多么繁荣,所以近些年出现的很多新控件都没在书里。目前ios平台和安卓平台都有完善的设计规范可供参考,网上也可以找到海量的控件模板,只要耐心积累,多观...

    2018-04-13
  • 传递数据背后的故事——图表设计

    7大洲中最高的山峰:
    南极洲,文森峰,16050呎 4892米
    南美洲,阿空加瓜山,22841呎 6962米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19340呎 5892米
    亚洲,珠穆朗玛峰,29035呎 8848米
    欧洲,厄尔布鲁士山18510呎 5642米
    北美洲,麦金利山20320呎 6194米
    大洋洲,卡斯滕土山16024呎 4884米

    2017-06-04
  • 观点 | 交互设计在未来会多火?

    周一:AE动效 | 如何入手创作才能更加真实?周二:马克笔如何通过"叠加技法"精准调色周三:更快更好 | 手绘板也能比着尺子画!?周四:观点 | 交互设计在未来会有多火?周五:开拓视野 | 哪些用户体验很棒的APP设计好在哪里周六:如何看懂艾迪.斯理曼的Dior Homme周日:学珠宝设计我们推荐给你的必看书目交互设计是什么?对你而言,它可能还是未知数。让我们先看看大多数人如何看待交互设计这一专业:1.交互设计师是做APP的2.交互设计...

    201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