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持之以恒的学习是设计的来源,责任感是设计的原则,而灵感是设计的升华。


持之以恒的学习是设计的来源,责任感是设计的原则,而灵感是设计的升华。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来思考几个问题:

  1. 在众多的产品中,我们设计的产品在体验层面是怎么样脱引而出的,作为设计师应该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2. 一个产品在多端的体验中,又是怎么样保持统一的体验效果。
  3. 如何较多层面的洞见用户诉求,提炼和总结成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标准,创造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百度三端首页每天数亿人使用,作为设计团队,我们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提炼整合确立了自己的设计观。通过以下一些案例分享其中一些经验,希望以此作为设计师工作思考的模板与参考。

一、“精确”:带来多端统一的设计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浏览方式的多样化,百度首页也面临着多终端的挑战。如果缺少设计原则,就像走在钢索上的人,步步都可能是陷阱。因此在多终端的快速改版和保证品牌一致性并存的路上,我们一直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统一设计来源、统一布局方式、统一视觉图形。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统一的设计来源可以使多端拥有一致化的体验。黄金分割是最普遍也是最能引起人美感的。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的脸、雅典的帕台农神庙等都应用了该比例设计。百度三端首页的排版设计也不例外。黄金分割点约等于0.618:1,百度pc首页的搜索区距页面底部是474px,整体版面的高度是768px,两者之间的比例是0.618,非常接近黄金分割。wise首页及padweb同样都是运用了黄金分割来规范搜索框的位置,让有规则的美,严谨的融入其中。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统一的布局可以使品牌的一致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需要为用户营造良好的搜索体验,去掉其他的干扰因素。比如在端的设计中为保证搜索框的简洁,搜索框周围的留白,给用户更好的搜索体验。在产品形态上,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提供多种搜索方式,语音搜索和图片搜索,可以让更多的人平等的得到所求。

统一的视觉感受是首因效应。百度三端首页统一的品牌色“百度蓝”的出现,利用色彩增强了对品牌的记忆,让用户记忆犹新。百度一下是近因效应,他引导用户在每一次使用的时候都对百度的品牌发起重复记忆,在用户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强势的语言。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二、“精准”:需求前期的用户分析

唐.诺曼曾经说过,如果用户界面设计中有任何神圣的原则,那必然是“了解你的用户”。遵循这一点,我们在设计初期,对用户画像进行“庖丁解牛”似的分析,不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理解用户和产品,更指导和定位了产品的设计格局。

在百度wise首页改版设计的前期,我们使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的方法去做全方位的用户画像分析。

百度wise首页作为日均pv1亿以上的综合性平台,细化用户画像,对其进行属性分割就显得更为重要。用户的基本需求,除了满足搜索以外,年轻用户对于新闻娱乐信息有较强的阅读,而大龄用户则对NS等信息入口依赖性强。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针对用户的需求划分,我们大致归纳为信息导向、搜索导向。同时结合问卷调查中的各领域偏好,建立个性化推荐机制,增加用户粘性,为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对页面的整体风格设计方向的定位是个性、简约。个性——让用户更有效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在期间不断的进行对设计的探索和研究,简约——让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时能够跟轻便和舒适的获取所需。最终呈现出了全新的百度wise产品体验。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信息导向-feed提供个性化、多维度阅读体验。wise首页从一开始的卡片聚合形式经过两个全量版本,和无数个小版本的实验,一步步走向feed瀑布的信息聚合形式。注重更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推荐,为用户提供更加契合的信息。

信息流由右图模式改为左图模式,看似一点的改变,其实却有效的优化了用户体验,从眼动实验中的到结论,人的浏览路线为“之”字型,图片在左侧更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的关注度,图片的阅读速度大于文字很多倍,可以在同样的时间,诉求更快的得到满足。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搜索导向-搜索入口的更好展现。搜索框作为发起搜索最直接的途径,对它一点点的改变都是非常慎重的,在用户对信息量需求激增的前提下,调整搜索区域与信息区域的占比变得尤为重要。运用黄金比例,将搜索框定位在一个最优的比例上,同时保证信息展现的最大化。搜索框区域提升,内容区域展现更多,满足资讯需求。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三、“精细”: 设计中细节决定成败

精细的细节可以可以让产品散发气质、加强用户对产品印象和关注度。在首页的产品设计中我们不断为视觉细节体验进一步打磨。在细节中我们对图标、文字、颜色都进行了细节的严格把控

图标在界面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图标会延续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用图说话,用图沟通。百度三端首页在图标的设计上遵循了一直一来坚持的线型设计风格,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琢。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让搜索干干净净,清晰的视觉风格,去掉搜索框的效果修饰, 背景颜色更加清爽。

百度三端搜索首页之美:精确、精准、精细

这是我们团队的工作理念和设计观,这也是我们团队元思考和组织建设的基础。经过不断的磨炼与反思,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工作理念和设计观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时刻在提醒自己,要不断对已有的经验和结论进行反思,要从更多的视角对它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

最后,借用一句名言送给所有还在设计之路上的人:持之以恒的学习是设计的来源,责任感是设计的原则,而灵感是设计的升华。与大家共勉!

 

本文由 @百度MU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5914/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12 20:35
下一篇 2017-05-12 22:33

相关推荐

  • 儿童键盘输入交互方式探讨:为熊孩子设计的输入法

    想必针对婴幼儿用户所设计的产品出发点与普通的产品设计出发点一定有所不同,那么在设计幼儿产品时,应该考虑哪些交互细节点呢?文章以一款儿童输入法为例,为我们解读了在儿童产品设计过程中该注意的一些交互细节点。

    2017-04-27
  • 如何正确提示用户进行评价应用

    设计文章 / 交互设计 | 2014-10-15 | 来源:woshipm | 发布者: GUImobile 在App里提示用户“给应用打分”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但正因为它太普遍了,用户一直被各种评价请求骚扰。我并不认为用户会介意给他们喜欢,并且…

    2014-10-15
  • 互联网设计的互惠原则:索取前请先给予【UXRen译#187】

    作者:凯特. 迈耶、 金. 弗莱厄蒂 |  翻译:毛毛,校审:天蛙   摘要:人类倾向于回报别人的好意,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可被应用于用户交互设计中,来获得用户的信任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你的…

    交互专题 2017-11-23
  • 牛X的交互设计稿应该具备的5个特点

    在交互稿中,除了注意那些既定的、能够清晰辨别出是对是错的内容外,比如功能缺失,逻辑错误等,还有一些更高层次的特点,需要懂得并加以注意。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舒服的交互稿应该具有的特点。

    2017-05-11
  • 电子书阅读APP原型设计解析

    我是比较喜欢纸质书的,一本好书,我总愿意买本纸质书,放在家里可以随意翻看,或一遍,或多遍,偶尔也会当花瓶放着。 阅读纸质书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享受,甚至连带着回忆都是美好的。 柔和不刺眼的纸张带…

    2015-06-11
  • 别逗了,真正的“用户体验”并不如你们所想

    什么是用户体验?如何评价用户体验的好坏? 在知乎上,俞军说:“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满足需求”。这其实仅仅是在讲“易用性”(usability)。另有位叫做Allen Zhang的大牛说:“个人对用户体验的目标…

    2015-10-10
  • 用户体验设计大赛开始啦

    关于举办福州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用户体验设计大赛的通知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简称UXD)结合工业设计、心理学、界面设计、信息设计、人机交互、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通过创新设计带给用户良好的交互反馈,提升产品(服务)的用户体验,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国家大力推动“互联...

    2018-04-04
  • App按钮如何设计才合理?这些设计学问你还不知道

    每个 app 里面会遇到「按钮」,在发展的过程中,按钮是怎样变化的?怎样设计按钮才合理?AppSo(微信号 appsolution)这篇文章便为你解答。

    2017-05-09
  • 网页重设计的7个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案

    “如果所有都是重点,那么就不存在重点了。——Patrick Lencioni”“用户在手机上永远用不到这些内容。”

    2017-05-23
  • 以一个实际项目为例|从0到1的产品中,交互设计师如何避免踩坑

    除了自身执行力上对设计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对产品体验的敏感度,也要适当关注一下产品思维的提升,减少在设计过程中踩着“坑”艰难前行。

    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