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iOS 和 Android 的设计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字体、Tab bar 设计、物理键操作方式、编辑模式、APP 体现个性的方式……在设计移动端产品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可以更多的去思考两者的异同,并且更多的关注一下 Android 系统独有特性的运用,不仅仅节省了开发成本,同时也更好的为 Android 用户所接受。1dp(Android)=1pt(iOS)
以48dp@160dpi计算的话
mdpi 48px (160dpi, 1x) 基础尺寸,已经非常少使用
hdpi 72px (240dpi, 1.5x)低分辨率
xhdpi 96px (320dpi, 2x) 同iOS @2x
xxdpi 144px (480dpi, 3x) 同iOS @3x
xxxdpi 192px (640dpi, 4x) 更大更高更强的分辨率


iOS 和 Android 的设计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字体、Tab bar 设计、物理键操作方式、编辑模式、APP 体现个性的方式……在设计移动端产品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可以更多的去思考两者的异同,并且更多的关注一下 Android 系统独有特性的运用,不仅仅节省了开发成本,同时也更好的为 Android 用户所接受。

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作为智能手机的最大的两个阵营,iOS 和 Android 系统差异一向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内容通常是围绕“机器性能好不好,打开软件卡不卡”“摄像头的像素高不高,拍出来的自己美不美”“外观是不是有 bigger”等话题展开的。

在一个设计师眼里,这两个系统的差异性之多可远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粗暴。但在移动端趋势有如春草那样蔓延开来的今天,大多数的公司都选择把 iOS 的界面直接运用于 Android 系统。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样做是为了节省成本和更快的迭代,但抹杀了系统特性的运用却牺牲了许多 Android 用户的用户体验。尽管知乎也有类似回答过两个系统交互的不同,今天笔者想更着重介绍一下两者设计语言的异同。

1、从 Flat Design 和 Material Design 说起

几乎每个移动端的设计师都会熟知的一个 Mobile 设计里程碑——iOS7的 Flat Design。原本栩栩如生的拟物化设计被拍扁,去除了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扁成了“扁平化设计”,其核心思想就是让“信息”本身凸显出来,在设计元素上则强调了抽象、极简和符号化。自此扁平风格开始在移动端设计中广为盛行。

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典型的 Material Design)

自从2014年11月3日,Android5.0 Lollipop 正式面向用户推出,Material Design 焕然一新的设计惊艳了全场,不仅仅是视觉效果,全新的“数字纸墨”的空间概念也赋予了界面全新的UI理念。

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扁平化风格显著的 iOS7设计)

那么 Flat Design 与 Material Design,两个同样趋于简约的设计理念,他们具体的区别又在哪呢? 以下将会就这个话题具体分析两者在设计思路、动效和其他细节上的不同。

2、开放与封闭,设计思路大不同

如果只能用一对词来概括 Android 和 iOS 系统的不同,我想那应该是开放与封闭,也正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特性带来了设计思路的不同。

Android 的开放带来了多样化设计的同时(使用自定义控件几乎没有不能实现的设计效果),同时也带来了“杂乱无章”之感和众多因为不统一而造成的用户在使用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iOS 的 HIG(《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人机交互规范)则更多“迫使”设计师去更多的使用系统原生的控件,设计师对于控件的修改非常局限,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每个 App 的基本操作都是在规范之内,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用户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学习成本也相应降低了不少。

这两者很难去评判孰优孰劣,可以说“iOS 的下限比 Android 高,但 Android 的上限比 iOS 高”,伴随着大屏时代的脚步,可以看到双方都在努力靠近彼此的一个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平衡。

3、动效展现——换个角度看世界

现在动效的运用已经成为了许多 APP 的标配,合理的动效不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上的“酷炫”,更是帮助用户更好的理解层级、转场关系和关注到重点信息的利器。然而细心的设计师会发现,Android 和 iOS 的动效思路是截然不同的。用一句话概括两边设计语言的物理模型就是:Material Design 运用的是机械物理和电磁物理,而 iOS 的动效更多建立在镜头运动和景深变化上。究其设计语言的本质就是让用户可以把客观经验移植到界面的一种思路。

Material Design 的隐喻是纸张,用户的手指就像磁铁一样把电子纸墨吸引过来,点击后就会泛起“涟漪”作为一个交互响应。而其他物体的排列则按照一种“深浅”的层级来排布,离手指越近的元素越亮,阴影越深,而离开远的元素则越暗,直至淹没在黑暗之中。

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Material Design 中动效的展现)

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Material Design 的经典动画)

细观 iOS 的系统动效可以发现,iOS 的桌面就好像一片星空,每个 App 都是其中的一个小星星(点),每当用户去点击,镜头就会切近,而背景则是隐入了一片高斯模糊的景深之中,这应该是每个 iOS 用户最深刻的动效体验之一了。高斯模糊也成为了 iOS 特有的一个表达层级关系的利器(其中不仅是模糊,还存在着镜头晃动时的位移)。

同样类型的动效还体现在打开 APP 的时候由一个点放大成一个面,包括“日历”App 和“相册”App(皆为系统应用)中年-日-月切换的操作,均是镜头思路的表现形式。

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相册的层级,由远及近,由小变大)

Android 和 iOS:两个系统交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哪?

(iOS 打开 APP 时的动效,从点到面)

无论是哪种动效,本质上都是帮助用户更好的理解界面切换和时间线之间的关系,设计师们也可以在这两种系统动效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自己产品的动效。

4、分辨率之殇

对于需要同时涉及移动端多个平台的设计师来说,分辨率是永远无法避开的一个痛点。在 iPhone6/iPhone6Plus 问世之前,iOS 更受设计师欢迎,也更多被作为模板来设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 iOS 的分辨率相对固定,设计效果更容易被还原。而 Android 也一直因为屏幕尺寸的多样化而被设计师们所”嫌弃“。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调整当前页面的最佳设计效果,同时也应该思考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不同分辨率尺寸下的屏幕显示效果。之前公众号中董浩龙的《一稿适配 iOS7》(传送门见文末)应该会给大家不少适配方面的启示。

对于 Android 来说,无他,唯调整尔。尽量把设计元素的所占空间用百分比来表示,同时根据开发实现的效果来调整一些极端情况下具体的间距,以求“满足大部分主流屏幕的完美显示以及其他屏幕的可接受显示”原则。

下图给大家展示一下 iOS 与 Android 的分辨率的转换关系,在切图的时候满足一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一键导出可以同时适配两者的切图了。

1dp(Android)=1pt(iOS)

以48dp@160dpi计算的话

mdpi 48px (160dpi, 1x) 基础尺寸,已经非常少使用

hdpi 72px (240dpi, 1.5x)低分辨率

xhdpi 96px (320dpi, 2x) 同iOS @2x

xxdpi 144px (480dpi, 3x) 同iOS @3x

xxxdpi 192px (640dpi, 4x) 更大更高更强的分辨率

小结

其实, iOS 和 Android 的设计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字体、Tab bar 设计、物理键操作方式、编辑模式、APP 体现个性的方式等等,在此不一一展开了。

希望在设计移动端产品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可以更多的去思考两者的异同,并且更多的关注一下 Android 系统独有特性的运用,不仅仅节省了开发成本,同时也更好的为 Android 用户所接受。

 

作者:Doris(点融黑帮),视觉设计师,现就职于点融网用户体验团队DDC。

本文由@点融黑帮(ID:DianrongMafia)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3700/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06 09:54
下一篇 2017-05-06 12:02

相关推荐

  • 交互设计师的60日计划之第十天

    今天一直处于多线程高并发的状态,所以大脑目前已经死机了。一上午的用户访谈,今天的用户很专业,所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下午和产品经理过wiki优化的事情,确定大致的方向,然后开了一下午周会;回来和视觉一起…

    交互专题 2015-08-20
  • 设计只在需要时 —— “暂停”按钮的消失又出现

      很多时候,不好的设计往往是因为思考的不充分或者思考的太多;而好的设计则正是因为它出现的恰到好处,哪怕它可能是在对传统习惯做出的挑战。以下我将通过现实产品中“暂停”按钮的消失又出现来说明这一点。
      对于现实中的声音播放工具,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录音机、walkman、CD随身听,虽然这是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世纪的名字,但是也不至于让现在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们彻底忘记(90后除外)。我们只是去回味这些古老工具的播放控制按钮,也是能够品味出优良的设计思想的。

    2017-08-04
  • 内容展示页,是选择瀑布流还是分页呈现?

    每个设计师在工作中都会纠结于是使用瀑布流还是分页列表去展示内容。到底如何选择,让我们先分析下两种交互方式的优缺点。

    2017-05-02
  • AxureUX电商平台WEB端交互原型模板正式发布

    01作品信息作品名称:AxureUX电商平台WEB端交互原型模板作品类型:模板类发布日期:2018-02-25最新版本:v1.0主要适用:Web端软件版本:Axure 8.0文件大小:13MB作品编号:TEM006作品售价:¥169.00详细介绍及演示:http://www.axureux.com/home/templateswebec.html复制以上链接在浏览器打开或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建议在电脑上查看原型演示。02作品介绍本作品...

    2018-03-04
  • 从一个活动来总结一下交互设计的心路历程

    作者:飞起就是一jio链接:http://www.jianshu.com/p/915c4ce32a01最近一直在做电商平台的活动, 大家都知道,电商app会经常做各式各样的活动,面对不同的活动类型,会有不同的需求和用户目标,怎样能够快速理解需…

    2017-08-03
  • 没去过赌场,别谈用户体验

    订 [图片] 阅20———— Jun. ————A大叔说的 第09篇 文章既然最终决策是“人”,就要思考人性什么是好的产品?罗辑思维演讲时提过一个观点:能占用用户时间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如果把这个概念加以延伸,应该可以这么说:消耗了用户很多时间,但用户不自知,一段时间未使用就会再次

    微信热点 2018-04-08
  • 用户体验 | 6个细节成就了今天的X1 Carbon 2018(下篇)

    上篇我们聊了Logo配色、ThinkShutter以及电源键设计,这一次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形设计、移动便携和扩展能力ThinkPad X1 Carbon 2018在用户体验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吧!一条曲线的神奇虽然建筑师高迪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而逐渐读懂曲线的意义,思考曲线与直线之间合理应用,这整个的过程正是人类自我救赎和思想进化的过程。纵观笔记本变化的历史,外形和颜色往往决定着“颜值”,改变外形或者颜色设计的情况比比皆是,连M...

    2018-03-22
  • 美国设计师总结:2018年的用户体验设计趋势和方法

    这是由一位美国作者站在美国的视角写的文章。即便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国内外的发展进度并不完全同步。例如情感化反馈这一块也许国内稍稍落后一点、但是移动支付和AR却要快一些,有些方面即便步调差不多,举出的例子却不一样。不过看看别人的总结也挺有意思,至少可以了解一下国际风向。2017年即将结束,是时候向前展望,预测在接下来的十二个月里,信息体验设计会如何。我将在本文概述的,除了2017年里见证到的巨大的变化之外,还有值得关注的趋势,以确保能够赶于...

    2018-03-29
  • 报名最后12小时|6周快速玩转axure,同时提升产品和交互

    众所周知,Axure是产品经理必备的工作软件。薪资越高的产品经理(比如月薪18k+以上的产品经理),不仅能高效玩Axure,更能用Axure体现产品思维。“起点学院&腾讯课堂”联合打造6周Axure实战班,第7期报名最后12小时!从第1期到现在,2000多位同学学习成长,好评如潮。来看看同学们的成长。下图是0基础同学,学习后制作的“冲顶大会”高保真原型(福利资料:添加班主任Sara为好友,可获取“冲顶大会”原型文件。Sara微信见文末)...

    2018-04-11
  • 谈谈(web)网页设计中的留白原理 – 2016版

    设计中存在很多关于留白的只是,零零散散在网上也看过很多,总感觉比较零散,自己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把留白的原理和一些技巧系统的归纳整理了以下,也对自己的一个提升。分享给大家。

    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