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百度用户体验部高级UI设计师大牙的佳作,此文是她对自身工作的一种思考:一个遵从设计规范,按照所谓的系统设计方法,步步推导而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好的设计?你的答案是怎样?不妨一起来看看大牙的吧~
不可否认,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设计规范、方法及一致性对我们日常工作很重要。它可以提升操作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延续品牌定位……
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之所以有了这些方法和规范,导致很多设计师习惯性处于舒适区,从而放弃独立思考。每天做着重复性的工作,复用着前辈制定下来的模版,套用着别人的方法论,抱怨着工作没有挑战。
我最近也在思考:一个遵从设计规范,按照所谓的系统设计方法,步步推导而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好的设计?
(一)
规范,方法,一致性,重要的一面。
1、规范
当我们刚从事UI设计时,自身对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积淀还不够厚实的时候,遵循设计规范是最保守但也是最合理的做法,因为这种解决方案更加成熟和通用,也有了一定的用户认知。同时像公司内部的设计规范,有利于版本迭代的开发及设计效率,包括新人入职后更快上手工作,避免出错。
所以了解ios设计规范,安卓设计规范,或者是公司内部的设计规范等等,成为设计师必备的技能…
2、方法
这里说的方法是指设计工作中的方法论。运用方法论,能够帮助设计师明确如何一步步的进行整个项目,更高效的推导设计,达成目标。从而说服合作的同学,而且看起来非常的有理有据。下面是我们常见到的一些导图例子:
3、一致性
为了减少用户学习成本,不管从视觉还是交互层面我们都要遵循一致性。
包括同一个产品不同终端,要保持视觉统一性,才能加深用户对产品品牌的认知,这些也都没毛病。
下面是咸鱼,顶导航颜色采用黄色,为了各端一致性。
微云各端引导页面,采用线性插画的处理手法,来确保品牌一致。
以上说的都是规范、方法、一致性重要的一方面。
(二)
但是,我们会看到更多优秀的创新的设计正在一步步脱离这些条条框框,从而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所以我在思考在接下来的设计中,需要做的几点来帮助自己成长:
1. 跳出规范
工作的前一两年,研读并遵循着平台设计规范,从而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做出不会出错的设计,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和说服力。但是随着自身经验的累积和成长,需要对此产生警惕,如果我们一直局限在别人制定的规范里,不去思辨,很容易陷入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状态中,很难做出创新的设计。
同时也可以看出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陆续跳出规范,不局限于规范制定的像“最大字号多少px”,“导航条多少px”,“上下间距多少px”等等… 而是设计出符合自己产品气质的界面。下面有几个例子:
下面是蜗牛装修APP的设计,可以看出:
- 顶部区域并没有明确的模块区分导航区域,而只有滑动时,导航的分隔才出现。
- 字号和间距的大小,也让人浏览起来更加放松。
像VUE的处理,没有严格遵循平台设计规范所谓的列表的的高度,而是用红的线条区分模块,间距来区分列表的内容,反而更符合产品本身的气质。
下面是大家所熟知的Airbnb,它大胆的体验设计被设计师们追崇模仿,这里想说的是它对底导航和按钮大小的处理,也是跳出规范,更符合功能本身的重要层级。
2. 弱化方法
上面有讲到设计方法论如何帮助到我们的设计,使用过程当中,我们知道每一步应该怎么分解和运用。例如:市场调研、头脑风暴、梳理线上流程、研究了信息架构,并且还通过体验地图分析了行为路径……
但是往往最后的设计方案和前期的调研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复用到任何产品设计的前期都适用。所以,我认为这属于自我感动式的设计。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但是真的往深入去问why why why的时候,很多设计师都会被卡住。
因此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弱化已知的设计方法,少一些套路和形式主义,多一些深度解析的方式做设计。
比如,下面是facebook的总监讲述LIKE的设计方案:
他是这么阐述LIKE的设计方案的:这个设计的目的是优化LIKE的按钮,增强用户的互动意愿,以及提升LIKE的表现力。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理解什么叫增强互动,什么叫表现力,背后的产品目标是什么?是用户可以更多的表达。然后开始找如何让这个目标具体化。接下来寻找什么是被普通认知和广泛接受的reactions。
它通过各种途径去找用户最常用的表情是什么,最常搜索的表情是什么,最多的短评论是什么。设计师们希望可以从侧面寻找大家在表达过程中喜欢用什么reaction,然后找到他,并通过之前定义号的原则进行筛选,完成设计方案。
所以可以看出,这种解决方式不是方法论的堆砌和强调,无需逐步check的线性设计过程,而是以产品目标为起点,然后紧密围绕目标进行提问回答,这种方式才能让我们深入去思考,给出的解决方案才更有道理,经得起挑战。
3. 不局限统一
在设计工作中,我们考虑着界面与界面的统一,端与端的统一,这样当然没错。但是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会过度的陷入所谓的统一,生怕做任何一个东西与统一相违背。
比如产品里面是线性的图标,那么就绝不允许有面状的出现;线性的图标如果是2px,那么全局各端都必须是2x;如果web端功能引导页面是真实照片的,那么别的端必须统一用真实照片等等…
这些问题我也遇到过,但是我发现是自己太局限里面了,其实我们应该考虑的是针对不同终端的使用场景,用户群体,在局部统一的基础上,可以做差异化处理,是没有问题的。包括icon的处理,也可以根据功能的强弱,出现的时机,做差异化处理。而不是固执的坚信只要不统一那就是错的,设计决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比如,google drive的引导页面,在移动端用的是矢量插画的处理,在web端更强调的是产品官方形象,用的是真实照片,贴近生活。只是通过logo主色来延续品牌的DNA。
还有印象笔记各端引导页的处理,同样是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用户的习惯,采用不同元素,来特殊处理。
像Web和Mac端,一般较长停留时间,因此会采用一些结合场景的真实图片,诠释功能特色,让用户更全面的了解产品能为他们做什么;而移动端,以碎片化场景为主,因此采用的是简洁插画处理,干净利索,利于get到重点。统一的部分,只是它们的绿色。
所以即便要统一、要一致,也不能特别轴,保持好度很重要。单纯的为了统一而统一,也是一种思维懒惰。
总结
所以,在我们设计生涯的不同阶段,需要关注和帮助我们成长的点也不同。规范、方法、一致性很重要,但是要懂得如何平衡和运用。不要让它们成为你呆在舒适区的理由,学会思辨和推翻自己,才能进步和有所突破。
作者:大牙,百度用户体验部高级UI设计师。微信公众号:大牙的设计笔记。
本文由 @大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