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本设计指南适用于UI界面中交互微动效,涵盖入场、出场动效,过渡动效和加载动效,在时间和缓动曲线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些通用的设计建议,帮助设计师理清动效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效率。


本设计指南适用于UI界面中交互微动效,涵盖入场、出场动效,过渡动效和加载动效,在时间和缓动曲线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些通用的设计建议,帮助设计师理清动效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效率。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一. 本指南的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UI界面中交互微动效,属于功能性动效。与聚焦于提供娱乐体验的动效(如动画影片、游戏动效等)不同,功能性动效的设计,有清晰的逻辑目的,聚焦于帮助用户理解当前所处的状态。

动效范围涵盖:

  • 入场/出场动效(enter & exit)
  • 过渡动效(transition)
  • 加载动效(loading)

二. 设计原则和设计考量

一个优秀的交互微动效,在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下三个核心原则: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为了确保动效有清晰的用途并能完成目标,设计时请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三. 响应时间与持续时间

时间是动效核心元素,设计动效时需要考虑两类时间 —— 响应时间与持续时长

1.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指从用户执行操作到反馈出现的间隔时间。触发机制不同,响应时间的限制也不同:

  • 对于由用户操作 直接触发 的反馈,理想的响应时间应该控制在 100毫秒内。
  • 对于由用户操作 间接触发 的反馈,响应时长可允许达到 1秒左右,不可 超过2秒 无反馈。
  • 当 超过2秒 才能获取反馈结果时,须设计加载动效(loading)。
  • 当反馈时间为 2-9秒 时,可使用循环的加载样式(如常见的菊花转)。
  • 当反馈时间 超过10秒 时,须使用带有进度指示的加载样式(如已加载了60%,还剩30秒)。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2. 持续时间

交互微动效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浪费用户时间,影响用户的阅读和操作效率,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00毫秒 ( 加载动效除外 )

若你希望用户能清晰地捕捉到元素的渐进变化,持续时须大于200毫秒;若你不介意用户认为元素的改变是瞬间的,希望尽量节省用户时间,持续时间也可设计在 200毫秒以内(如hover到按钮上颜色瞬间发生微妙改变) 。

具体的持续时间的取值,一方面会受到元素的大小、动效的复杂程度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动效的目标 和 运行动效的设备的影响:

  • 小元素的轻微变化效果(如渐隐渐现、大小变化等小范围变化),一般在 200~300毫秒以内。
  • 较大元素的复杂变化效果(如包含大范围缓动位移),可长达 400-500毫秒。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 较快的动效更容易吸引用户注意力,也更节省时间。若动效元素在用户的视线之外,为了吸引用户注意并采取行动,可使用在短时间内变化较大的动效(如发生位置移动和速率改变);若动效元素已经在用户的注意范围内,为了保持视觉连续性,完成必要的过渡(如渐隐渐现)后即可结束。
  • 较慢的动效较少分散用户注意力,更适用于非用户直接触发的场景。若动效不是用户直接触发的,不希望用户注意力被转移,可使用在长时间内变化较小的动效(一般不会出现位置移动)。
  • 不同设备的屏幕尺寸和特性不同,理想的持续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对于移动设备而言,屏幕越大往往动效的位移也越大,因此持续时间也应该越长(可穿戴设备上的持续时间大约比手机上快30%,平板电脑上的持续时间大约比手机上慢30%)。而台式设备的动效设计往往比移动设备中的动效设计更简单快速(150毫秒~200毫秒间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复杂的动效在台式设备场景下容易出现掉帧、卡顿的情况,瞬时响应的动效能避免这一点。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出场动效一般比入场动效更快 ( 如当入场动效设置为230毫秒时,出场动效可设置为200毫秒) 这是因为元素入场时用户一般需要阅读并处理新出现的信息,而元素出场时通常表明用户在此元素上的任务已完成,不需要再关注了,快速出场能够节省用户更多时间。

四. 常用动效类型及应用参考

在浏览器中最常用、最容易实现且能保障性能的是 位置(position)、大小(scale)、旋转(rotation)、透明度(opacity) 这四种属性的变化,当变化这四种属性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就能达到交互微动效的目的时,无须再加入其它不必要的属性,以免影响动效流畅度。

属性的变化一般又分为 线性(liner)变化 和 曲线(curves)变化两种。

1.  线性变化

线性变化具有 匀速、骤停 这两个特征,一般适用于与物理属性无关的过渡动效(如透明度属性的变化,包含渐隐渐现或颜色间的切换),或有规律的加载动效(如均匀的循环、数值变化或进度变化)。在与物理参数有关的变化中(如位置变化),尽量避免使用线性变化,否则很容易给人带来动效僵硬、不自然的感觉。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2.  曲线变化

曲线包含多种类型,在交互微动效设计中,缓动曲线(easing)的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自然、对用户的干扰也较小,多用于与物理属性相关的属性变化中,常用场景如下: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结语

交互微动效以功能性为主,须遵循克制有度、清晰聚焦、自然流畅这三个核心设计原则。在设计前,思考希望如何影响用户的注意力、动效的目标是什么、动效出现的频率和触发机制是怎样的,在设计时选择合适动效类型和持续时间并关注反馈的响应时间,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作者:Jana

来源:腾讯ISUX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1595/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4-28 18:43
下一篇 2017-04-28 20:31

相关推荐

  • 搞定长滚动网页设计的四个技巧

    长滚动页面和无限滚动式的网页已经彻底流行开来了,甚至可以说它已经脱离趋势,成为了一种常规的设计,它们的流行并不是巧合。当用户向下滚动的时候页面的时候,所需要的内容与信息会自然的呈现出来,在此过程中通常不会涉及到额外的、多余的交互。

    2017-05-09
  • 使用 Sketch 3.9 快速实现响应式设计

    Sketch3.9 终于发布了原生的响应式设计解决方案。只需要设置一个属性,便可以快速实现任意尺寸的适配。 昨天晚上,Sketch发布了3.9beta版 http://www.sketchapp.com/beta/ 其中更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是可…

    2016-06-27
  • 移动端下拉表单的更好选择

    在表单中使用下拉菜单看起来并不重要:它们在用户界面上占用的空间不大,它们自动验证输入,所有浏览器和平台都可以支持它们,它们实现起来容易且方便,用户知道它们的好。

    2017-04-28
  • 改善用户体验或是中小型IOT平台突围的唯一出路

    全屋智能、智慧城市成人们关注的新焦点,智能音箱、智能冰箱、智能手环、智能珠宝皆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据推测,在2045年,最保守预测将会有超过一千亿的设备连接在互联网上,而最先在物联网上开花的便是智能家居了。网上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前景如此可观的智能家居市场不仅催生了不少了智能家居企业,同样也催生了不少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平台,如国外的AWS、IBM、微软、谷歌,以及国内阿里云、京东微联、华为等...

    2018-05-08
  • 交互设计--需求分析的20条法则

    来源:UI新动态对商业用户来说,他们后面是成百上千个供货商,前面是成千上万个消费顾客。怎样利用软件管理错综复杂的供货商和消费顾客,如何做好精细到一个小小调料包的进、销、调、存的商品流通工作,这些都是商…

    2017-08-02
  • Axure RP入门第七篇——中继器来实现聊天室效果

    产品经理入门:Axure RP入门第七篇——中继器来实现聊天室效果

    2018-03-24
  • 交互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作品集

    作品集是反映设计师设计水平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而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作品集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准?知乎、Quora、 ux.stackexchange.com等论坛都有相关的讨论,本文总结这些观点并针对自…

    2016-09-13
  • UE网APP现已发布:UE小组,致力于自学UE。

    UE小组是为:ue自学者提供一个自学UE的渠道和平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UE小组的官网:UE小组 豌豆荚、360市场也可直接搜索“UE小组” 进行下载 现在支持安卓版本,稍晚些支持IOS,请广大苹果用户持续关注。 IOS和安卓…

    2015-05-27
  • UI设计师工作必备的七个设计神器

    今天推荐的这7个神器,有经典款也有新人版,不过大致贯穿了UI设计的整个工作流程,从排版、配色、切图到标注、预览,都有对应的良心神器推荐 ,非常适合刚入门的UI设计师,当然,有两款谷歌刚出的神器,也值得老手们来瞧一瞧。

    2017-05-31
  • 大屏时代,如何做好电视端交互设计?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有幸参与了电视端大屏幕的项目,在不断的尝试、探索和设计中,也收获了一些关于电视端的设计经验,因此将这些“电视交互设计的一些事”分享出来,共同探讨电视端的设计。-硬件+远距离操控——基本交互-基于桌面资料研究以及设计经验,总结了基本交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内容:遥控器输入、导航和菜单、信息展现、控件摆放和焦点状态。一 、遥控器输入当我们用手指快速便捷地在手机屏幕上点击或滑动时,主流电视大屏及应用的操作还是:使用遥...

    201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