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所有的产品都要围绕人性去思考

过去的记忆


回顾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的编程语言从C语言开始,到C++,到最近的go语言,不断地进化,趋势是Code越来越接近人的方面,Code是从计算机端向人端的进化,计算机的编程语言也诠释了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计算机语言也展示出计算机和人类之间沟通交流的进化,计算机的进化越来越接近人类,Code进化会逐渐接近人类的语言。

美国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主要发源地,从第一台PC的诞生,到微软的操作系统统治PC时代,到软件为王,然后到浏览器成为新的入口,到雅虎等网站门户的崛起,再到谷歌等搜索引擎的称霸,却又出现了社交网络Facebook和社交媒体twitter,然后再到移动端的新宠whats App 的流行,全部都是在更进一步接近于人。前几年得出了《IT不再重要》的结论,就是说软件被云计算等取代,总结就是软件即服务SaaS (Software-as-a- Service),然而云计算的第四个层级即顶层的层级是通信和社交应用即服务,这个顶级层是最接近于人的,接近用户的,这也是IT的进化论。这一切都说明了谁更接近于人们,谁就更有产品的生命力,谁也更具有价值,当然谁就更能流行起来。

电商的本质:产业链的进化


阿里巴巴创造了奇迹的诞生,京东,唯品会,一号店的崛起,它们的核心都是在优化整个产业链,这就是电商的本质。从最早的原材料到后面的工厂加工,再到一级二级三级的代理商的批发与分发,再到终端商店,最后商品从商店里卖给用户,这就是供应链。完整的产业链除了供应链还包括物流,仓储,支付等体系。电商加速了以用户端为核心的SCM,ERP,CRM等系统的一端式整合闭路,优化整合了全产业链产品送达到用户的过程。电商的进化还在持续着,接近于人的原则,更接近于人对商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人类生活的全面进化


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最早的门户,到搜索引擎,到后面的社交网络,到朋友的主动的分享信息,再到网络根据用户的大数据智能推送信息,包括未来通过脑电波直接推送用户的喜欢的信息,都是信息的进化。信息类产品一直是越来越简单化,信息本身也越来越智能化的被用户获取,信息本身也会更关联性和准确性,整体上是接近于人的原则。

社交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人类是一个群居的动物。社交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如何更好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成为了社交产品进化的方向。比如最早的电子邮件,到后面的论坛,社交网络SNS,即时通信IM,再到语音对讲应用例如微信,基本上越来接近于人,微信现在更像我们的一个器官,没有微信,现在的很多生活习惯无法完成。这就是社交的进化,已经接近于人,而且开始朝着人性化开始进化了。

合作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础,人类通过合作,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通过合作来提高了我们平常的时间密度,提高或者改善了我们的工作效率。Web2.0本身的特点是大众智慧,众包,分享。而最核心的去中心化思想改变了传统组织结构,这就是P2P进化出了海星模式。在海星模式下,人们有序的合作,比传统的蜘蛛模式更加合理。点评类,分类信息类和百科类的应用就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产品,包括现在的微信建群,都是合作的一种进化,通过微信群可以提高沟通和做事的效率,这就是产品的价值。

现在的流行

新鲜的喧哗


O2O是现在最流行的词,线上线下,实际上应该翻译成虚拟现实,目前被应用到了传统的服务业最多。O2O的两个O代表着两个世界,一个虚拟,一个现实。子超认为O2O最关键的环节是 “2”字,2代表着链接两个世界的场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还是虚拟现实,找到适合的场景对接两个O才是王道O2O会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映射,也会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补充。前面提到了电商优化了标准化商品的产业链,而O2O则是针对产量不能规模化的,和区域化结合很紧密的服务类商品的链条优化,比如美甲,餐馆,足疗,美容美发,看电影等行业。随着O2O的进化,会进一步围绕着人的更深入的服务展开。

个性化是O2O之后的进一步升华,个性化针对的是商品或服务不仅仅是产量(不能大量),而且目标定位是少数群体。未来的文玩市场,高端制定,奢侈品的限量发行,还有私人制定都是个性化的趋势,同质化商品和服务的世界必然会导致个性化时代的到来。90后00后的年轻人,更希望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管做什么事情,能不能个性化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这个也是一个潜在场景,比如弹幕电影本身就是个性化产品,雕爷牛腩就是个性化的场景下开辟的一个品牌,垂直化的极致必然就是个性化,垂直化虽然是小众,但是一旦做到极致必然口碑会扩散,必然会影响周边人群,当周边人群接受了个性化的优质服务,长尾效应就会出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也会足够的大。

从O2O到个性化的过程中诞生了两个产物:众筹和互联网金融。众筹的本质就是反向团购,另外,本身众筹的商品或服务比较个性化和小规模化。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让人们对理财有了更个性化的选择。众筹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就出现了股权众筹。这些新形势的产品和服务虽然顺应了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趋势,但是个性化产生了很多个性化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因此依然属于小众参与的市场。众筹现在变向的成为了产品的一个媒体发布的展现平台,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也开始趋于理性了。

传统生活的升级


媒体开始个性化,诞生了自媒体。如今的趋势,很多厂商开个发布会,不请几个自媒体的小伙伴们都不好意思开口说邀请了媒体资源。包括最近炮轰90后创业者余文佳的文章,大多也是自媒体人最先开始的。自媒体并不是说比媒体多先进,而且有很多自媒体人也是很多媒体机构的记者或编辑。为什么说自媒体更能适应当下的发展,说到底自媒体人更加的独立,不会被传统的机构束缚手。另外,自媒体对事件的反映也会相对来说更加的犀利,更加独特个性化报道的声音是趋势,让传统媒体必需拥抱变化,拥抱自媒体。搜狐门户的下一个方向就是全面拥抱自媒体,百度的百家就是为自媒体而生的,大环境和大趋势可想而知。

最近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全部都是娱乐节目开始导向生活化,那些大明星们更加接近老百姓了,更加生活化了,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有更加接地气的节目,比如说明星的恶搞节目和出丑的节目,《百变大咖秀》就是这一类恶搞节目的开始,其实明星生活化最简单的代表就是本山大叔赵家班的《乡村爱情故事》,一拍就拍了好几部,为什么《乡村爱情故事》能够经久不衰,主要还是娱乐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吴秀波最近很火的《马向阳下乡记》本身也是娱乐开始主动下乡的一个标志。娱乐节目其实也是一直都在进化,接近于人的原则为基础,娱乐产品开始全面生活化发展。

互联网思维前一段火过,最近很多人都在批。其实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还是为人民服务,就是换位把用户当成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你怎么就能服务不好呢?传统行业之所以一直没有落实,核心问题就是传统行业体制问题,机构过于臃肿,利益层层相互牵制,导致于接近于用户为人民服务的那一些准则基本上也就如同虚设。然而互联网企业竞争都比较激烈,因此能更好的执行这一本质。另外,产品即服务,一切服务都是一样的,海底捞的服务不是你学不会,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通过以人为本的体系筛选出了喜欢奉献和分享的员工,因此肉麻式服务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培训出来的。我们讲互联网产品的小白用户思维,其实就是换位思考,将别人最在意的事情做好,这就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进化的逻辑。

社交网络三国杀


社交依然是不变的主题,热并进化着。子超定义的社交网络有三类:熟人关系社交,陌生人关系社交和二三级的朋友关系即场景社交关系社交。熟人关系对应的是微信系,陌生人关系对应的是陌陌系,二三级的朋友关系即场景社交关系对应的是人人网系。熟人关系社交不用介绍了,而且熟人网络因为熟人社交节点重合,所以只能存在唯一的网络,不能有第二个,因此微信一枝独大。陌生人关系社交虽然很多,但多半是因为寂寞,变化不大,但这类也是强刚需。而唯有场景关系社交未来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场景变化也多样化。在碎片化和个性化的移动社交时代,场景关系社交相对来说比熟人和陌生人社交更加牢靠,场景也增加了O2O的链接可能性。

前一段时间有朋友和子超讨论为什么人人网现在不行了?场景关系一定是深耕耘的垂直场景产品,人人网目前并没有针对校园的垂直场景进行深耕耘,比如做一个课程分享交流的产品,或做一个针对校园实习的信息发布的产品,再或者做一个校园的活动发布的产品,总之人人网目前并没有利用校园的用户资源为此深耕耘。未来人人网有二次崛起的机会,需要陈一舟在垂直场景产品方向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进化。社交产品本身就是相对来说比别的产品更接近于人的产品,移动时代场景社交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也决定了未来社交网络的产品发展。

未来的世界


过去,现在的回顾,总结做产品一定要围绕着人性去思考,然而人性主要有三个层面:食欲,性欲和精神。

从人性角度思考,信息是人类获取互联网的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类比食欲。社交对于人类来说属于第二个需求,所谓温饱思社交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社交网络是类比性欲。合作是一种精神属性的行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因此子超把合作类比精神的层面。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趋势都是先满足食欲,然后再是性欲,最后是精神的层面,我们判断未来的趋势也是可以这样类比判断的。

那么依次类推,电商的发展也是三个阶段:基础电商(食欲),O2O(性欲),个性化(精神)。先满足了标准化的商品,而后是高级一些的非标准商品或服务,最后是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目前的电商发展阶段,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基础电商发展时代已经结束了,也就是标准化商品和服务的产业链优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随后的O2O的全面爆发,个性化开始初露头角,这里面会有很多机会,可做的产品应该会很多。O2O如今已经进入了平台的争夺之战了,例如百度直达号,搜狐快站,微信公众号,已经不仅仅是美团和点评之间竞争的事情了。

传统生活的升级也需要围绕着人性展开,我们需要基本的日常获取媒体信息,而后是娱乐的生活,最终是享受商业所带来的服务。因此开始传统生活的升级和类比:媒体升级到自媒体(食欲),而后是开始娱乐升级到生活化(性欲),最后到处都是互联网思维的提升(精神),互联网思维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交网络也可以类比,熟人社交(食欲)基本的社交,陌生人社交(性欲),场景社交(精神)。在社交卡位的时候,如果你去做熟人的产品是不行的,因为微信垄断者;陌生人的社交需要思考你比陌陌强在哪里,如果有可以做;目前场景社交还是一片蓝海,场景社交未来可以诞生出很多有意思的社交产品。

社交的三个接近于人的层级


子超之前在很多小的聚会上分享过社交的三个层级这套理论,是子超多年的沉淀,第一次公开发表。当然《未来互联网产品的诞生逻辑》全篇文章也多是子超对互联网产品的理解的精华沉淀,小伙伴们可以脑洞全开。

1             社交媒体(浅层意识)

社交媒体的定义,子超认为,是以事件,新闻,媒体信息为核心的事件讨论。如同厕所的一个便便,刚出来的时候,一大堆苍蝇会扑上来,等便便干了,苍蝇散去,然后再等待下一个便便的到来。高大上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每天都要看报纸,报纸虽然很多都很有意思,但记住的不多,主要是打发自己的时间,看一些简单感兴趣的信息。为什么说报纸最终的命运会被当成废报纸卖,就是因为报纸本身是人们浅层意识的阅读,没有跟读者有太多深层的关联性。

社交媒体的价值是因为新闻和新鲜度才被大家关注的,占用了大家的琐碎时间。这类的产品有微博,微信的订阅号,豆瓣的点评,大众点评,时光网等,凡是点评类和新闻评论类产品都属于社交媒体,这类产品的鼻祖是论坛,是Web2.0的第一批进化的产品和进化衍生物,强调大众参与,长尾的力量,大众的智慧沉淀。不过这类产品即便利用了用户的琐碎时间,也依然不足以制造足够的用户粘稠度,虽然沉淀下来了用户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属于浅层意识的数据,对用户个人沉淀关联价值不大。

2             社交网络(中层意识)

社交网络(SNS)这个词是从Facebook的崛起开始成为互联网的主流用语的,QQ本身是IM(即时通信),即时通讯是社交网络的最顶级层面的形态。那么社交网络是什么?社交网络是以人为主体展现其相关联数据,最重要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比如我们去买一本书,很少会扔掉,这是因为这本书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本书随后会成为我的一个个人资产,会放到自己的屋子里。书本身是有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的,一本书的知识当我们看过之后就会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所在。豆瓣的点评是书评,这个模式是以书为核心的聚集评论,从这一点上看豆瓣是社交媒体,而不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交网络。

在判断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时候,社交媒体更多的是以物为核心社交网络以人为核心,两个产品都称之为社交是因为都是以六度分割理论为基础的。举个例子,我们去商店买东西主要参考商品本身的好坏来决定购买与否,这就是以物为中心。在北京去吃火锅选择海底捞则是因为那边的某个服务员很不错,关系很好,才会选择那里。如果海底捞没有关系不错的服务员,那么去哪里吃火锅都可以,最终又回到了评价火锅好吃与否的阶段。这个例子说明了人们更看重社交网络的价值,社交媒体总体上要比社交网络的用户黏稠度低很多。

为什么微博曾经有一个版本很像人人网,包括豆瓣也有一个已经下架的产品豆瓣说,这些失败的产品都是社交媒体希望转型社交网络而付出的努力。我们讲降维理论,就是这样,低级维度的产品去成为高级维度的产品很难,但是高级维度的产品降维到低级维度却很容易。比如微信的公众号就是社交网络里嵌套了社交媒体。社交网络是人类社会的真实的网络映射,网络游戏也是社交网络的一种,只不过重新给用户嵌套了一个社交场景。当游戏场景充分满足用户的期待要求时,用户就会成为其游戏网络里的一个角色扮演,那么这个用户自然就有可能成为这个游戏网络里的付费用户,网络游戏可以变向的看作是社交网络里的场景社交。

之前讲的熟人关系的社交,陌生人关系的社交和场景关系的社交就是这里的社交网络类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的场景化,垂直化,O2O化将是未来的趋势。

3             社交情感(深层意识)

社交情感更接近于人的内心,每一个用户都有各种各样的场景,但内心深处却往往只有一个自己,因此情感更接近于真我,未来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社交会更有延展性。比如日记类社交网站爱部落轻日记,大家记录的是心情,公开主题下的日记是跟大家交流的,隐私主题下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如果你是一个富翁,让你选择失去宝马车还是失去你的日记本,你当然会选择失去宝马车的选择,因为情感是自己的心灵寄托,更是自己最真实的记忆。基于情感的社交,更容易产生深度的友谊和爱情。当然社交情感也可以延伸出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相关产品,比如爱部落里有话题街和圈儿,属于社交网络,而爱部落的周刊则属于社交媒体。

未来会出现很多利用脑电波做出的情感社交的智件,比如现在已经推出的nicomimi。未来依然可以基于情感大数据进行社交的智能推荐。未来更会对社交情感有更多的开发和和场景应用,而且这些应用不只局限在手机和PC上,甚至还可以直接跨越手机在独立的智能硬件上应用,未来社交情感领域大有可为。

在子超的人性的三个层级理论里依然可以套用在社交的三个层级:

社交媒体(食欲),社交网络(性欲),社交情感(精神)。首先是每天满足读读报纸;后面是找个朋友谈天说地,春暖花开;最后用《仙剑奇侠传》游戏里的一句话,相爱不如相知,这就是社交情感,属于精神层面的,海内存知己,天涯有肥皂的心情就是这样的。

古人写《资治通鉴》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未来,然温故而知心,心就是接近于人的心灵,以这个原则出发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互联网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化和数据沉淀,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新的奇点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034/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4-12-16 11:02
下一篇 2014-12-18

相关推荐

  • 从「重新设计火车票样式」,谈用户体验设计

    作者:无鹿森全文共 2522 字,阅读需要 6 分钟———— / BEGIN / ————“用户体验”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深化而变得越来越热的话题之一,它所代表的就是互联网产品和人性本身的相互共鸣,并且这种共鸣在今天而言,显得越来越弥足珍贵。从交互设计到视觉设计,怎么样才算是“好的用户体验”?一直以来,大部分情况下的论调都停留在主观意识层面上,这也使“用户体验”的话题本身显得更加难以拿捏和扑朔迷离。本文将从“重新设计高铁票样式”的角度来切...

    2018-05-04
  • 交互设计、视觉设计 | 专业、课程大起底,

    dadsadsadasdsadsMulticultural epicenters for arts, culture, design, and business.是什么原因让你对设计感兴趣?是爱吗?是责任吗?都不是!是因为当年某个app的UI设计让你眼前一亮然后就欲罢不能!于是确认过眼神,我遇见了最爱的专业。想为之奋斗一生。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在设计这条不归路上愈行愈远。纠结了许久,等到开始准备作品集时却分不清什么是视觉设计或是交互...

    2018-03-29
  • 塾乐教育-进阶提高设计思路的秘籍在这里!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想让知识变的更实用这5年,课程前后完善了几十个方案这篇文章,请认真阅读也许,会改变你的一生01为什么学设计一定要参加系统课程学习?01- 电商设计行业升级更新太快,如果不即时学习最新的知识。单靠自己平时工作的经验是无法满足中高端市场的需求的!通过学习,让你远远超过你的同行技术水平!02- 虽然互联网上免费知识层出不穷,但绝大部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性质的不系统招生引流课程。给你一点甜头,再收取你高额培训费用!03- 一个人...

    2018-03-03
  • 教你4步挖掘设计灵感,30分钟打造出一款圣诞节Banner!~

    憋不出灵感就如难产一般,蓝瘦,香菇/(ㄒoㄒ)/~~

    2017-05-14
  • 交互设计思考模式:“删除、组织、隐藏、附加”

    Giles Colborne简约四策略是“删除、组织、隐藏、转移”,由于“转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比较少运用到,所以我根据elya的知乎回答把四策略定义为“删除、组织、隐藏、附加”,elya没有解释她的理解,所以我根据自己理解重…

    交互设计 2015-08-31
  • Axure遇见大数据

    本期介绍数据可视化工具:Echarts工具地址:http://echarts.baidu.com/examples/Echarts图表适用于哪些大数据可视化场景体重分析访问来源分析下载统计指标分析公交线路分析Echarts图表可满足哪些实际需求和交互效果满足需求:支持对图表标题修改支持对图表数据进行修改支持对图表数据进行可视化调整支持代码的获取支持图表的高清原图下载基础交互:点击主题色块,切换主题配色点击色块,可打开或关闭开关数据展示项...

    2018-04-06
  • 用户体验,比一切事情都大

    一直想写一篇与用户体验相关的文章,因为这里面用很多误区,很多朋友认为用户体验很简单,只要高层强调和重视、把页面设计的好看就可以了。其实,用户体验是一门相当专业的跨学科综合科学。大概从2005年开始,笔者自己很有幸成为国内第一批的用户体验践行者,我们是国内第一批UCD(User Central Design)成员。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用户体验是一个五层框架模型,从底层到顶层分别是:战略、范围、结构、框架和表现。我非常清楚的记得我的第一个用户...

    2018-02-28
  • 用户体验设计师、UI 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有什么区别?

    首先,不同的公司对不同职位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位,名称相似的职位在不同的公司文化中通常职责不尽相同。比如 Google 会要求用户体验设计师有 “专家级的 XHTML,HTML,CSS 和 Javascript 能力” ,而这样的要求在其他公司并不常见。不过通常来说,这三个职位还是各自有一些大概的职责范围的。用户体验设计师用户使用你产品的每一秒钟,都是这 “体验” 的一部分。先不管 “用户体验” 能否被 “设计”,既然你尝试去改变或者影响...

    2018-03-11
  • 用户体验和可用性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你都知道吗?

    本文转自本文由优设网作者 :Amy Smith,版权归作者所有阅读需 5 分钟Amy Smith – 最近几年来,用户体验设计逐步成为了目前设计圈中广泛认同的重要设计环节。而“可用性”这一词也作为改善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度量而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于是乎,除了“用户体验设计师”这一职位,在欧美的产品和设计团队当中还诞生了“可用性工程师”这样的专业职位。另一方面,这些相互关联,在含义和功能上有所重叠的专业词汇,让许多设计师和相关的从业者感到...

    2018-03-03
  • Android和iOS平台交互方式的不同点

    本篇文章属于很初级的内容,之所以写下来,一是为了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二是为了方便初学者们快速了解 Android和IOS在交互上的很多区别。可能有些地方不是完全正确,望多交流。

    201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