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的三要素:用户、目标、行为
讲个故事,小鹏是个销售员,下午出去拜访客户,完事后发现已经六点多了,非常饿,小鹏想回家自己做饭吃,但是实在是太饿了,回家又要做好久的地铁,还不如就在附近找家小饭馆吃了呢,于是环顾四周,发现马路对面左前方200米有个麦当劳,于是就穿过马路,沿着道路走了过去,到了麦当劳要了一份套餐,风卷残云的吃完了。
什么是用户?
饿了的小鹏,有需求的人才能称之为用户。
什么是目标?
小鹏饿了,想把自己填饱,这就是目标。
什么是行为?
穿过马路,走到麦当劳,推门进去,排队,点餐,等候,就餐,这些就是行为,就是可以看的到的用户的具体操
这三个对于做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来讲至关重要,决定了后边的交互工作是否有效,是方向性的。
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目标和行为容易混淆。不过这也正常,因为有三个概念,数量有点多。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基本上就是二元的,比如“对-错”“好-坏”“美-丑”“想-做”等等,老D猜想,人类最熟悉的事物莫过于人类自身,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就是个总体对称的物体,左手右手、左耳朵右耳朵,所以人们对于两个东西是最熟悉的,一旦超过了这个就稍微有点难以理解了,怎么区分呢?很简单:
用户–Who,给谁用的
目标–Why,为什么做
行为–How,怎么做
打个好玩的比方,大象关进冰箱的故事。把大象关进冰箱里,阻止它去动物园参加联欢会,这其实是个目标;第一把门打开,第二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把门关上,这就是行为,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当然,目标是可以不断抽象的,比如回家过年是为了什么?目标是跟亲人团聚。那跟亲人团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得到亲情和爱,上升到这个高度了就不要再上升了,不要问老D得到亲情和爱是为了什么,老D回答不上来了,只能说,这是人性,不要绕进“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死胡同了。
此外,目标也是可以不断细分的,比如说大象的故事里那三个步骤也可以说是目标,不过没有什么意义了,开门、关门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是很明确的操作了,没有必要再细化为伸出手-抓住扶手–拉开–这么细节的动作了。操作就是普通用户一看就知道怎么做的事,目标就是需要分解之后才能具体操作的事。
界定目标和行为,我们可以抛一个问题:这个事要怎么做?
如果不能立即做那就是任务,如果能够立即做那就是行为。通常情况下,目标和行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一层次的目标可能就是上一个层次的行为,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比如“订票”是过年回家这个目标的任务,但是却是12306注册登录、搜索车票、预定、支付任务的目标。如下图:
这三要素跟《用户体验的要素》五个层次有什么关系呢?用户体验框架的五个层次,可以用来分析、分解产品,是从商业角度和用户维度一起来综合分析的,是一个大框架,交互设计的工作主要影响到结构层、框架层,对范围层、表现层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会比较少的影响到战略层,因为战略层基本是个长期稳定的东西,如果是个错误的战略,很快就被市场和用户抛弃了,并且战略层的制定通常由公司所有者来确定,交互设计师的确担负不了那么重的责任。
不过,有意思的是战略层的制定者通常关注商业方面–也就是公司想要什么,对于用户想要什么关注的并不是很够,所以有格局的交互设计师会从战略层关注用户想要什么—-用户的目标,这个可以作为交互设计师和用户体验从业人员的一个至高追求。
交互设计师在支撑用户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呢?就是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交互设计师通过对用户目标的理解,分析出来用户的需求,然后给出能满足用户目标的功能(当然很多产品经理也在做这个事情,没关系,那就一起做),然后根据用户的任务将这些有功能的单元做合理的组织,将信息做合理的呈现,这阶段主要是用户使用路径的规划(用户的任务可以分为哪些子任务,需要哪些步骤),信息架构的搭建(页面的分类),然后再确定路径上每个节点的细节功能或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到这里为止,交互设计师做的东西都是不为用户直接感知到的,之后再根据上一个环节的结果确定框架层,到这里就是具体的页面了。
很多时候,一些交互设计师只是把页面布局画出来,纠结于页面上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要用check box还是radio button啊,点一下按钮菜单是从顶部还是从底部浮出来啊;或是画个流程图,琢磨于这个流程是不是可以少几个环节等等,这些工作是必要的,没错!但是这只是最初级的水平,甚至说是错误的方式。交互设计师是为用户创造好的使用体验,这么纠结出来的方案有时候用户根本不care,看一下这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扭头就走,哪怕你的按钮交互做得多优秀多妙,达不成用户的目标,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
所以,从现在开始多把设计的工作提升到用户目标的层面来思考,然后在进入到任务和行为的设计,先看用户要什么,再看怎么做功能和结构才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实现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ioue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