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篇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所写的关于用户体验的深刻忏悔书

文章目录[隐藏]

十大交互原则实用总结

如果当初没有进入产品经理的队列,笔者说不定也是互联网程序猿中的一员。做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有好也有不好,好是因为一般有一个idea或者是新的需求,在没有用到特别尖端、特别前卫、特别超出自己理解范围之内的技术之外,基本想一下就知道大概要怎么做,需要做哪些地方的改动,大概要花多长时间。不好的地方也是,因为太清楚技术实现,所以容易有种想把所有的中间过程都让用户知道的强烈曝光欲。这种感觉,真的只有做过技术又做过产品的人才能理解。偏技术的产品经理做出来的产品体验和偏用户的产品经理做出来的产品体验,大家可以自行脑补Windows和Apple,大概就是那种感觉~~

笔者在认认真真做过用户端产品的5个月之后,终于恍然大悟要如何去衡量产品的体验。以下为笔者结合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和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总结出来的一份自查清单。以期在每次做完产品需求或者进行产品验收的时候,都按照如下的规则老老实实检查一遍,保证用户体验。这些经验是总结给有技术背景,但是不太重视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比如我)的一些警告和警示,对于初入行或者想入行的产品小白,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上场~~

原则一 状态可感知

1. 菜单tab记录是否明显?

菜单Tab可以让用户知道自己当前在哪个位置,否则他们就会在我们的产品里迷路。

2. 标题栏是否明确?

文章的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招牌,而标题栏就是一个页面的招牌,一个页面如果连标题栏都没有,或者标题栏和内容不符,那用户体验也是极差的。

3. 数据加载是否有进度提醒?

很多时候,用户不是不愿意等待,只是等待的时间过长,用户也不知道还有多久,索性就把应用给关了,如果加上一个进度提示,让他知道页面加载和跳转大概还有多久,他就会更加耐心。这和我们早上赶路去上班愿意坐地铁二不愿意坐公交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公交车的到达时间是不确定的,而地铁一定会在说好的点到站,这样一比,地铁的用户体验就比公交车的用户体验好多了。所以,进度条是很有必要滴~

原则二 贴近用户认知

1. 所有的图标或者术语是否都在用户的理解范围内?

比如表达性别的图标:

1936101L9-0

1936106164-1

这两个图标分别是什么意思?你真的清楚吗?如果你不清楚,为什么要把问题留给用户呢?如果你清楚,你确保大部分的用户都清楚吗?

2. 有没有容易产生歧义的图标?

举个活生生的例子,这是我们某个功能早期的图标:

1936105153-2

选中之后是这样的:

1936102226-3

(源文件已经找不到了,我是凭着记忆和拙劣的PS技能搞出来的~反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回头看时,我的心情是狰狞的:

这其实是一篇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所写的关于用户体验的深刻忏悔书

大概你也已经明白,这样的图标变化,真的是没什么卵用…

3. 除了图标之外,所有的文字,用户是不是都能读懂?有没有技术性语言是贴近技术而不是贴近用户的?

原则三 操作可控

1. 是否支持撤销或者重做?

原则四 一致性

1. 同一个含义的功能是否是同一个称呼或者同一个图标?

会不会有时候返回按钮是这样的:

1936101P5-5

有的时候又是这样的:

19361014a-6

2. 返回和前进按钮的位置是否都保持不变?有没有出现有的页面有而有的页面没有的情况?

顺便吐个槽,现在火得不得了的《王者荣耀》,一般情况情况下返回是在左上角的,闯关模式每闯完一关,返回是在中间的,我真的不相信闯关模式是外包出去的!!

原则五 防错

1. 在容易犯错的重要操作是否有二次确认?比如取消订单,比如删除记录等等。

2. 在做出删除等不可恢复的操作之前,有没有文字提示?

原则六 再认好过回忆

1. 已填写的内容,是否在最终确认时向用户展示以示确认?

2. 已选择的商品和数量在最终下单前有没有和用户再次确认过?

原则七 灵活高效

1. 加载速度够不够快?

2. 用起来是不是能快速上手?

3. 功能有没有过于复杂不好理解?

4. 所有能点击的地方,指向性是否明确?有没有让用户迟疑的点击事件?

5. 最重要的是,你的中级用户都明白如何使用吗?

原则八 易扫

1. 重要的功能/内容是否突出?

2. 版面划分是否清楚?

3. 不重要的功能是否隐藏或转移或弱化?

原则九 容错

1. 如果出现了错误,是否有人性化的提示告诉用户应该去哪儿而不是只有404?

2. 会不会出现异常操作导致应用崩溃的情况发生?

原则十 人性化帮助

1. 简单的功能是否不需要文档就能看懂?

2. 陌生的功能是否有新手引导?

3. 困难的共是否有帮助中心?

4. 复杂的问是否有帮助文档?

5. 客服电话贴上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ioue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1204/

(0)
iouedioued
上一篇 2015-11-30
下一篇 2015-11-30

相关推荐

  • SketchOSM - 从现在开始丰富三维建筑地理信息吧

    SketchOSM是由出品PlaceMaker(一键三维城市)的团队最新出的一个插件,它可以让你在你设计场地的周边地区创建3D参数建筑模型。通过 SketchOSM 创建的模型数据可以直接发布到 OpenStreetMap 网站上,这是一个庞大的可自由存取和编辑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算是地理信息界的维基百科。之前紫天在使用 PlaceMaker 插件的时候所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国内的三维建筑信息太少,有的话也非常不准确。现在有了Ske...

    2018-03-15
  • 微信竟然有这么多渣到爆的细节,再不知道你就OUT了

    1997年,“码农”张小龙靠一己之力写了Foxmail,但电邮软件是免费的,当时连《人民日报》都在为码农张小龙的生计感到担忧。时隔20年后,张小龙的名字在互联网领域几乎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多的是因为一款足以彪炳互联网史册的产品——微信。

    2017-05-23
  • 昨天交互设计讨论群里发生的事与微信读书自来水的故事

    文章来自IAMUE交互学堂讨论群黄韦分享,希望加群的请加阿西群主个人微信号之后由由他邀请入群,二维码进不去了人多了限制二维码入群了,请知悉。

    2016-02-22
  • APP动效设计欣赏

    目前为止,app动效也越来越重要了,很多移动app设计师已经开始尝试去制作自己的app动效设计。因为好的app动效设计可以让自己的app产品顿时高大上。 开门见山吧,我们回顾下APP中的动效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转场…

    2015-12-23
  • 巧用交互设计中的暗黑模式

    如何巧妙运用交互设计中的暗黑模式,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学习。不要介意用户骂你流氓,那说明你流氓的不高明 有些操作非常容易就能达成,有些操作明却非要多出几个步骤;有的icon的位置按照设计规则与用户使用习惯…

    2015-12-02
  • 聊下你不知道的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师在项目中是如何工作的

    从事交互设计3年了,经常有朋友和同事问我“到交互到底干嘛的?”答曰:“根据用户的需求及场景,用简单、愉悦的方式完成任务”。但他们似乎还是不太明白。

    2017-05-25
  • 交互小技巧!浅聊四个主流的页面间跳转动效

    最近一直在做交互规范总结的工作,在不断梳理页面间跳转逻辑的同时,发现页面间的逻辑关系并不能和页面间跳转的动效很好的结合上。虽然只是零点几秒的切换动效,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对于页面间逻辑的认知。为了输出详细的规范,花了大量时间把玩现在公司线上的产品以及国内外优秀的APP,尤其是苹果、谷歌自己开发的APP。(如果某些方面在设计规范中并没有给出答案,就在原生APP中找答案吧!)

    2017-05-29
  • 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走访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点击信息与交互设计关注我们!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哦!投稿邮箱:iidc@iidc.org.cn第四站——北京服装学院2017年11月3日上午,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卞亚君秘书长及秘书处谢老师、王老师一行三人到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进行了走访。新媒体系主任丁肇辰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交谈中丁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带学生做的一些研究项目及活动。如《都会寝室》项目,面向20-35岁人群,致力于通过卧室环境控制、健康食物推荐等,改...

    2018-01-31
  • 对于UED来说,读研和工作抉择的关键在哪里?

    这个问题不只是只有UED群体能遇到,其实是一个学生群体都会遇到的疑问。 大学毕业之后是去读研还是直接参加工作?自己也会做一些思想争斗和听取家人、朋友、前辈等各方意见之后做出决断,那么这件事在阿西这里怎么…

    2016-07-29
  • 微信10个交互细节问题的探讨与重设计

    文章分析了微信交互设计中的几个细节问题,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A:「朋友圈老是有红点,我又有见到红点不刷不舒服的强迫症,只好不停地去刷,时间就这么过去了T_T」

    B:「那你关了呗」

    A:「关了更会想,虽然没提示,但是不是有更新呢……于是刷得更频繁了」

    BCD:「……」A:「我给朋友晒结婚证的朋友圈点了赞,然后一整天都在收到别人点赞和评论的提醒。」
    B:「说明你朋友人缘好呗」
    A:「可是,不停地看到红色数字,点进去却发现全是别人之间的互动,自己发的朋友圈无人问津,会很失落的」
    ABCD:「……」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