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设计,iPhone 6是一个好产品吗?

iphone6

很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代新 iPhone 出来后网上总会骂声一片,许多人抱怨它的样子难看、没什么改变……这次发布的大屏 iPhone 6 也不例外,普遍大家抨击的焦点都在后置凸出的摄像头以及后壳两条突出的天线设计上。

有媒体说,这是 Tim Cook 不懂产品而妥协的结果。又有某些企业家说,这是没有了乔布斯的监督所造成的后果,我身边的设计朋友也带着这种直观的 “乔布斯”情结抨击着 iPhone 6 没有了过去流畅的机身设计

天线为什么要设计成上下两条对齐的线?这是不是真的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 Tim Cook 不善于产品而妥协的结果以及没有了乔布斯的把关?如果你翻开 iPhone 的设计史,你会发现每一代 iPhone 都是循环递进有规则的演变,而不是许多人期待中想象的大跃进式的爆发。

工艺演变

从第一代 iPhone 到今天的第八代,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机身越来越薄,随着主屏不断加大的同时重量反而越来越轻,以及它的各项参数每年都在稳步提升。在这七年中,材质的变化在 iPhone 历史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它包裹着内部零件结构上的一次次改进带动着 iPhone 在工业外观上相比前几代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改变。

材质的功能,通常是你接触电子产品从精神的感官到实体感受的两种直接带来的视觉感受,材质的优良与粗糙直接影响你对产品的判断。当 4 年前我们看到 iPhone 4 的金属不锈钢卷环绕着机身周围时,金属加工成型的工业质感是任何其他非金属材料所不能企及的,正是这种材质的设计让金属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大型工业产品上,这就引来了今天大家都争相效仿的以金属为标准的加工工艺来设计手机的外观。

今天,金属材质的加工成了一款高端手机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当回顾整个智能手机制造的历史时,金属的装饰是制造手机很忌讳和难以处理的加工难题,它一开始不被大范围的普遍用在手机机身上,直到 Apple 在 iPod 系列上面开始尝试用全铝金属用做后盖。 iPod 的贡献众所周知,早年从一个简单的 MP 3 播放器到逐渐成为一个视频播放器,它的作用在今天看来举足轻重。从 2001 年的第一代到 3 年后发布的 iPod mini 系列等体积相比之前大幅缩减几乎可以放进你身上的任何口袋里。通过几年的进展,iPod 内部的通信与芯片结构的改善,直接引导 iPhone 的设计,同年 iPod touch 1 相继推出,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背面大面积的使用不锈钢金属。

如果仔细观察 iPod touch 的发展,你会发现它几乎伴随着每代 iPhone 一同推出,由于不用考虑通信模块它的每次换代都比新的 iPhone 更轻、更薄,而原来新的 iPhone 要在时隔三年之后并能拉近之前 iPod touch 的距离。第一代 Touch 仅厚 8.5 毫米而 iPhone 第一代到第四代用了三年的时间从 11.6 毫米到 9.3 毫米减少了 19% 的厚度、到了第四、五代之后的 iPod touch 机身则仅有 6.1 毫米相比之前减少了 28 % ,新的 iPhone 5、6 代又花了三年的时间达到了与 iPod touch 5 仅相差 0.8 毫米的同一厚度级别。

iPod touch 与 iPhone 虽被划分在两个不同领域的产品,但从各自的内部电池信号、前后的摄像头、扬声器到 Lightning 等结构设计上是一致的,它们不属于一个独体,而 iPod touch 5 跟 iPhone 5 之后采用相同的铝合金以及倒角的金刚石抛光加工,可以窥探到 Apple 似乎是在用 Touch 的设计来参考下一代 iPhone 所能达到的极限。

iPod touch 的背面从前期不锈钢到铝合金的材质变化,伴随着 iPhone 4 开始。当三年之后我们看到全金属铝合金架构的 iPhone?5 时,这三年腾出来的时间里,足以让 Apple 在研究克服内部通信结构前提下如何将 Touch 长期使用的不锈钢机身上的经验移植到新的 iPhone 上。也就是为什么 iPhone 的变化规律要保持在三代之间,从 iPhone ?1 到 3GS 中间除了参数的微调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到了 4 之后从工业外观到机身内部的芯片结构从头到尾被重新设计了一遍。而到了 4S 参数与外观不变只在软件上加了一个智能语音助手软件,随之后面的 5、5S 到 6 也是采用相同的设计规律。

这种时隔三代的变化规律主要还是来自 iPhone 主屏之下的内部结构挑战,如何在 3.5 到 4.7 英寸的空间里缩减每个零件模块的尺寸厚度均以年为单位来计算,从厚度 11. 6 毫米的 3.5 英寸 iPhone 1 到 6.9 毫米(除去凸出的后置摄像头大约机身厚度在 6.4 mm 以内) 4.7 英寸的 iPhone 6 苹果用了 7 年的时间减少了 40 % 接近一半的厚度,相当于平均每年大约以 0.7 mm 的速度递减。

在内部结构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就必须在中间靠某一项小的技术成果来缓解这种压力取得过渡到新一代的全面突破,像:3GS 的 3G 、4S 的 Siri、5S 的指纹识别等都在为下一代缓冲时间。所以每代 iPhone 的实际结构工程研发和工业设计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做着完善和修改的工作、绝不会是像外界所传言的没有乔布斯的把关新的 iPhone 就走着倒退或者妥协的路线。工程内部的结构不像产品的外观想当然的设计,尤其对于智能电子产品而言要考虑涉及的综合功能和使用体验绝非靠某一个人的魅力所能完成。

设计天线

自从 iPhone 4 引入了金属材质用作手机的机身后,在保持整体流畅的同时天线是面临的最大设计难题,我们知道第一代 iPhone 的铝后壳下面那个黑色塑胶皮是专为接受信号开的一道小口,到了 3 、3GS 又返回到了使用塑料作为机身,而在所有 iPod Touch 的不锈钢后壳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那道黑色塑胶皮,只要使用了金属作为手机的整体,你就必须为天线在上面开一道口,Touch 是直接在上面挖出一道小面积,而在 iPhone 的信号接收设计上你就看不到这种 Touch 的处理方法,出于美观和材料不同的考虑,而是在手机的边框上截断往里注塑一条细线。iPhone 4 的后壳由于使用的玻璃中间是用不锈钢做固定架,所以天线的设计不像 5 以后需要在铝合金的后壳上面注塑大面积的塑胶以保证通信信号强度。

在天线设计上,从 iPhone 1 到 iPhone 5 、6 ,你会发现在使用相同的材质下天线的设计会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演变中的一次次改进。iPhone 1 的天线是在铝后壳的底部开了一道口,而到了 iPhone 5 以后由于承载的通信能力加强,如:Wi-Fi、蓝牙、主天线以及 NFC 等在全金属的包裹中,天线的处理就必须重新设计位置到开口强度。

所以在 iPhone 5 两代的全铝合金机身上,专门在一块铝板上挖出的天线槽孔延伸至边框,连接着那四条注塑的线,因为这两道天线口本身在铝板机身制造阶段预留出来的,再经最后的塑胶膜填充封盖,使整个机身看起来不像拼凑出来的。由于塑料填充的边缘与背面开凿的槽口之间的对接,存在着一道大约头发丝大小的间隙,所以这种大面积开凿再用塑胶填充后形成的缝隙边缘与金属边与边对接时,会让产品整体看起来有断裂的痕迹,而到了 iPhone 6 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iPhone 6 的边缘没有了前代棱角分明的 90 度直角,由于机身更薄,为了使 4.7 英寸以上的大屏尺寸整体看起来不那么厚重而采取的半圆型的弧线边框自然的过渡延伸至正面的主屏。在出于视觉和手持握感的实际考虑,这种曲线带来的边缘与背面衔接时就会促使天线的槽沟不能再按 5 那样直接在铝合金上面挖一个口,因为在除去凸出的摄像头大约 0.5-1毫米的厚度,实际 iPhone 6 的厚度在 6.4 毫米以下,在已经非常薄的机身上再开出两道大面积的天线槽会影响到后期在注塑上与金属产生边与边的间隙误差。

最后我们看到的 iPhone 6 是在背面划出了两道四段截面的天线,而不是从金属上面挖出两道口,从实际真机的效果看天线的注塑与金属的衔接产生的间隙大小肉眼已经不容易看出,即要在保持铝金属的一体性又不能破坏机身整体的流畅度,同时 iPhone 6 的天线是在前两代的经验上重新思考在一体成型(Unibody)的工艺下如何使天线与金属更自然的设计成一个整体。

在全金属机身上面开凿天线时,要保证面与面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也要让用户毫无察觉天线开凿的痕迹,就如 iPhone 5、6 和 iPad 在正面用了一层透明的塑胶薄膜隐藏光线感应器,如果不仔细在强光下观察你会完全忽略它的存在。这是一个通信与材质双向的设计难题,也是美学的考虑,从前期的设计图纸到后期的量产制造,每代 iPhone 都在改进材质与内部结构变化的工程难题,这个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但它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一点点进步。所以从铝机身的天线设计看 iPhone 6 比 5 做得好。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119/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4-10-28
下一篇 2014-10-29

相关推荐

  • FAB实践分析:设计中的悬浮按钮

    如果要在应用程序中使用FAB,则必须仔细考虑应用程序的设计,并将用户的可能操作归结为一个最突出的功能。正确使用FAB,最终会给用户带来惊人的帮助。为了促进操作,不要一味使用FAB!用户必须记住它的含义。FAB可以改善屏幕之间的转换

    2017-05-01
  • APP设计:那些打动人心的设计点(4)

    你好,这是2017年的第12篇文章。自从写了这个系列,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其余的时间都在用各种APP,观察各种产品。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产品的微交互,是用户喜欢或讨厌一个产品的重要原因,不容被忽视。

    2017-05-04
  • 交互设计技巧:创造好的用户体验(1)(翻译)

    点击上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立即关注一个好的用户界面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易用性。换句话说,它既能满足商业用途也便于使用。以下是我们发现的一些想法清单。译者:@谢尔鱼 译文地址:http://goodui.org/翻译并授…

    2017-08-01
  • 【免费试听】成都UI-UE交互设计免费试听课了解一下!

    德阳中公教育官方微信长按关注,了解更多资讯。周一见!周一见!周一见!没错下周一!成都UI-UE交互设计免费试听课开课啦!与其宅在家里浪费时间不如来体验一下UI设计前五天免费试学4月16日--4月20号机会有限,先到先到得哦!UI-UE交互设计是什么?UI-UE交互设计就是指对产品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为什么要学习UI-UE?人才需求旺盛,成IT行业职位新宠人才缺口大,行业势头发展迅猛虽然UI这么好,但是不仅对人才的需...

    2018-04-11
  • 来自腾讯ISUX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本设计指南适用于UI界面中交互微动效,涵盖入场、出场动效,过渡动效和加载动效,在时间和缓动曲线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些通用的设计建议,帮助设计师理清动效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效率。

    2017-04-28
  • 在设计过程中,6种心理学原理被有效应用

    有些人习惯于将设计视为一种纯艺术的工作,但它背后却有更多的东西。美感和灵感不足以创造精湛的设计,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们应该拥有不同领域的一些科学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它不仅是设计的艺术,而且还涉及各种知识和实践领域,这些可以帮助他们高效地工作。帮助设计师了解用户的基础研究之一是心理学。今天,我们将了解心理学在设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哪些心理学原理在设计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2017-04-28
  • 《用户体验要素》:一张图读懂用户体验五要素

    《用户体验要素》是一本讲产品的好书,作者为我们清晰地介绍了关于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五个要素是按照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来描述的。产品设计五要素分别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用户体验要素》说这本书清晰,是因为五个要素很清楚,按逻辑步骤总结出来的。但,这也是这本书唯一清晰的地方了,因为,这本书在细节描述上还是很凌乱的。产品设计五要素对于读这本书而言,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就可以,不必要拘泥于具体的细节。原因有二:一是,这本书的细...

    2018-04-04
  • 在处理 CRO 与用户体验设计时常会犯的四项错误

    转换率优化(Conversion Rate Optimation, CRO)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本雄厚的公司通过增长黑客团队与持续优化作后盾,也影响越来越多人搭上 CRO 的风潮。整体来说,重视对网站效果的测试是一件好事。转换率(Conversion Rate)= 欲望(Desire)─ 障碍(Friction)

    2017-05-17
  •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是用户,而用户是通过社交媒体相联系的,在设计app应用时,我们会更在意app内的使用,而会忽略app外的使用。当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些外链的时候就想到了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略显粗浅笨拙,如有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教。“来跳坑吧,下载我吧,打开我吧”!

    2017-05-08
  • 多款智能手表的对比

    终于 Apple Watch 将要在下个月上市了。在目前还不知道这款产品售价的情况下,相信设计会成为不少消费者朋友选择产品的重要标准之一。Apple Watch 已经获得了 iF 设计金奖,不过可能有人觉得这无法令他们信服,他们…

    交互设计 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