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设计,iPhone 6是一个好产品吗?

iphone6

很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代新 iPhone 出来后网上总会骂声一片,许多人抱怨它的样子难看、没什么改变……这次发布的大屏 iPhone 6 也不例外,普遍大家抨击的焦点都在后置凸出的摄像头以及后壳两条突出的天线设计上。

有媒体说,这是 Tim Cook 不懂产品而妥协的结果。又有某些企业家说,这是没有了乔布斯的监督所造成的后果,我身边的设计朋友也带着这种直观的 “乔布斯”情结抨击着 iPhone 6 没有了过去流畅的机身设计

天线为什么要设计成上下两条对齐的线?这是不是真的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 Tim Cook 不善于产品而妥协的结果以及没有了乔布斯的把关?如果你翻开 iPhone 的设计史,你会发现每一代 iPhone 都是循环递进有规则的演变,而不是许多人期待中想象的大跃进式的爆发。

工艺演变

从第一代 iPhone 到今天的第八代,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机身越来越薄,随着主屏不断加大的同时重量反而越来越轻,以及它的各项参数每年都在稳步提升。在这七年中,材质的变化在 iPhone 历史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它包裹着内部零件结构上的一次次改进带动着 iPhone 在工业外观上相比前几代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改变。

材质的功能,通常是你接触电子产品从精神的感官到实体感受的两种直接带来的视觉感受,材质的优良与粗糙直接影响你对产品的判断。当 4 年前我们看到 iPhone 4 的金属不锈钢卷环绕着机身周围时,金属加工成型的工业质感是任何其他非金属材料所不能企及的,正是这种材质的设计让金属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大型工业产品上,这就引来了今天大家都争相效仿的以金属为标准的加工工艺来设计手机的外观。

今天,金属材质的加工成了一款高端手机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当回顾整个智能手机制造的历史时,金属的装饰是制造手机很忌讳和难以处理的加工难题,它一开始不被大范围的普遍用在手机机身上,直到 Apple 在 iPod 系列上面开始尝试用全铝金属用做后盖。 iPod 的贡献众所周知,早年从一个简单的 MP 3 播放器到逐渐成为一个视频播放器,它的作用在今天看来举足轻重。从 2001 年的第一代到 3 年后发布的 iPod mini 系列等体积相比之前大幅缩减几乎可以放进你身上的任何口袋里。通过几年的进展,iPod 内部的通信与芯片结构的改善,直接引导 iPhone 的设计,同年 iPod touch 1 相继推出,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背面大面积的使用不锈钢金属。

如果仔细观察 iPod touch 的发展,你会发现它几乎伴随着每代 iPhone 一同推出,由于不用考虑通信模块它的每次换代都比新的 iPhone 更轻、更薄,而原来新的 iPhone 要在时隔三年之后并能拉近之前 iPod touch 的距离。第一代 Touch 仅厚 8.5 毫米而 iPhone 第一代到第四代用了三年的时间从 11.6 毫米到 9.3 毫米减少了 19% 的厚度、到了第四、五代之后的 iPod touch 机身则仅有 6.1 毫米相比之前减少了 28 % ,新的 iPhone 5、6 代又花了三年的时间达到了与 iPod touch 5 仅相差 0.8 毫米的同一厚度级别。

iPod touch 与 iPhone 虽被划分在两个不同领域的产品,但从各自的内部电池信号、前后的摄像头、扬声器到 Lightning 等结构设计上是一致的,它们不属于一个独体,而 iPod touch 5 跟 iPhone 5 之后采用相同的铝合金以及倒角的金刚石抛光加工,可以窥探到 Apple 似乎是在用 Touch 的设计来参考下一代 iPhone 所能达到的极限。

iPod touch 的背面从前期不锈钢到铝合金的材质变化,伴随着 iPhone 4 开始。当三年之后我们看到全金属铝合金架构的 iPhone?5 时,这三年腾出来的时间里,足以让 Apple 在研究克服内部通信结构前提下如何将 Touch 长期使用的不锈钢机身上的经验移植到新的 iPhone 上。也就是为什么 iPhone 的变化规律要保持在三代之间,从 iPhone ?1 到 3GS 中间除了参数的微调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到了 4 之后从工业外观到机身内部的芯片结构从头到尾被重新设计了一遍。而到了 4S 参数与外观不变只在软件上加了一个智能语音助手软件,随之后面的 5、5S 到 6 也是采用相同的设计规律。

这种时隔三代的变化规律主要还是来自 iPhone 主屏之下的内部结构挑战,如何在 3.5 到 4.7 英寸的空间里缩减每个零件模块的尺寸厚度均以年为单位来计算,从厚度 11. 6 毫米的 3.5 英寸 iPhone 1 到 6.9 毫米(除去凸出的后置摄像头大约机身厚度在 6.4 mm 以内) 4.7 英寸的 iPhone 6 苹果用了 7 年的时间减少了 40 % 接近一半的厚度,相当于平均每年大约以 0.7 mm 的速度递减。

在内部结构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就必须在中间靠某一项小的技术成果来缓解这种压力取得过渡到新一代的全面突破,像:3GS 的 3G 、4S 的 Siri、5S 的指纹识别等都在为下一代缓冲时间。所以每代 iPhone 的实际结构工程研发和工业设计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做着完善和修改的工作、绝不会是像外界所传言的没有乔布斯的把关新的 iPhone 就走着倒退或者妥协的路线。工程内部的结构不像产品的外观想当然的设计,尤其对于智能电子产品而言要考虑涉及的综合功能和使用体验绝非靠某一个人的魅力所能完成。

设计天线

自从 iPhone 4 引入了金属材质用作手机的机身后,在保持整体流畅的同时天线是面临的最大设计难题,我们知道第一代 iPhone 的铝后壳下面那个黑色塑胶皮是专为接受信号开的一道小口,到了 3 、3GS 又返回到了使用塑料作为机身,而在所有 iPod Touch 的不锈钢后壳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那道黑色塑胶皮,只要使用了金属作为手机的整体,你就必须为天线在上面开一道口,Touch 是直接在上面挖出一道小面积,而在 iPhone 的信号接收设计上你就看不到这种 Touch 的处理方法,出于美观和材料不同的考虑,而是在手机的边框上截断往里注塑一条细线。iPhone 4 的后壳由于使用的玻璃中间是用不锈钢做固定架,所以天线的设计不像 5 以后需要在铝合金的后壳上面注塑大面积的塑胶以保证通信信号强度。

在天线设计上,从 iPhone 1 到 iPhone 5 、6 ,你会发现在使用相同的材质下天线的设计会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演变中的一次次改进。iPhone 1 的天线是在铝后壳的底部开了一道口,而到了 iPhone 5 以后由于承载的通信能力加强,如:Wi-Fi、蓝牙、主天线以及 NFC 等在全金属的包裹中,天线的处理就必须重新设计位置到开口强度。

所以在 iPhone 5 两代的全铝合金机身上,专门在一块铝板上挖出的天线槽孔延伸至边框,连接着那四条注塑的线,因为这两道天线口本身在铝板机身制造阶段预留出来的,再经最后的塑胶膜填充封盖,使整个机身看起来不像拼凑出来的。由于塑料填充的边缘与背面开凿的槽口之间的对接,存在着一道大约头发丝大小的间隙,所以这种大面积开凿再用塑胶填充后形成的缝隙边缘与金属边与边对接时,会让产品整体看起来有断裂的痕迹,而到了 iPhone 6 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iPhone 6 的边缘没有了前代棱角分明的 90 度直角,由于机身更薄,为了使 4.7 英寸以上的大屏尺寸整体看起来不那么厚重而采取的半圆型的弧线边框自然的过渡延伸至正面的主屏。在出于视觉和手持握感的实际考虑,这种曲线带来的边缘与背面衔接时就会促使天线的槽沟不能再按 5 那样直接在铝合金上面挖一个口,因为在除去凸出的摄像头大约 0.5-1毫米的厚度,实际 iPhone 6 的厚度在 6.4 毫米以下,在已经非常薄的机身上再开出两道大面积的天线槽会影响到后期在注塑上与金属产生边与边的间隙误差。

最后我们看到的 iPhone 6 是在背面划出了两道四段截面的天线,而不是从金属上面挖出两道口,从实际真机的效果看天线的注塑与金属的衔接产生的间隙大小肉眼已经不容易看出,即要在保持铝金属的一体性又不能破坏机身整体的流畅度,同时 iPhone 6 的天线是在前两代的经验上重新思考在一体成型(Unibody)的工艺下如何使天线与金属更自然的设计成一个整体。

在全金属机身上面开凿天线时,要保证面与面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也要让用户毫无察觉天线开凿的痕迹,就如 iPhone 5、6 和 iPad 在正面用了一层透明的塑胶薄膜隐藏光线感应器,如果不仔细在强光下观察你会完全忽略它的存在。这是一个通信与材质双向的设计难题,也是美学的考虑,从前期的设计图纸到后期的量产制造,每代 iPhone 都在改进材质与内部结构变化的工程难题,这个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但它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一点点进步。所以从铝机身的天线设计看 iPhone 6 比 5 做得好。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119/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4-10-28
下一篇 2014-10-29

相关推荐

  • UED新刊 | 马岩松:梦露十年

    UED105期《MAD国际实践专辑》现已开始预售更有30本马岩松亲笔签名版,只限预售!具体购买详见文末互动福利PART 1新刊导读尽管频频有人发问,中国建筑为何迟迟未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然而这是个太过深广的课题,涉及文化、经济、 政治、意识形态等等诸多方面,并不是三言两语甚至是一期杂志就能说清楚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马岩松和他的MAD 建筑事务所在国际上的实践探索,便分外独树一帜、另人瞩目。2004年,马岩松在纽约创办MAD建筑事务所...

    2018-02-07
  • 【原译】迪士尼中的UX(下篇)

    上次有简单介绍迪士尼十二原则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则是韩国pxd设计小组与迪士尼设计大师Glen Keane先生的一次更加深入的访谈与讨论。 在正式开始这篇文章之前,先给大家稍微展示动画《Duet》中的一个小片段。《Due…

    2015-10-27
  • 从一个弹窗的关闭按钮引发的讨论和思考

    作者:李逍遥(UXRen翻译组管理员,UI设计师)   弹窗的右上角有个关闭按钮,功能好像跟下面的取消确定差不多,都是操作完成后弹窗关闭。咋的一看好像很多余,是不是多余呢,因为设计规范的时候碰巧遇到这个问题。…

    交互专题 2023-03-03
  • 不能不说的设计秘密:4个步骤提升交互思维

    良好的用户体验包含很多内容:服务、产品、参与者的感受等等,显然产品功能的强大、界面的美观并不能完全概括体验。体验还包含在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产品与场景的交互、产品对用户的情绪上的影响等等的细枝末节中。第一阶段回顾:分析商业目标,描述了典型的用户模型、通过故事细化了用户的心理模型和行为模型。第二阶段回顾:交互设计师通过综合分析、发散收敛思维、提炼精化的过程,理清了流程中各个组件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产品图景。第三阶段回顾:主界面的打磨,细节体验的关注都是塑造良好体验的方法,好的产品应该让用户感知丰富、情感投入。第四阶段回顾:全面审视设计流程,通过专家评审等方式改进方案,规范总结设计方法。

    2017-05-14
  • 坚持梦想选择学UED设计,斩获13K月薪

    达内UI设计,中国UID课程标准制定者当你选择一家餐馆吃饭,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你选择这家餐馆?刚进去的时候,餐馆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服务员够不够勤快体贴?你是否还想去这家餐馆吃?......这一系列发生在你生活中,你留意或不留意的问题, 就是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这种用户体验设计也称作UED。小王是达内UED学员,经过四个月培训,成功成为一名UED设计师,月薪13k。四个月,她如何实现成功?我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公司做产品工作,由于一个偶...

    2018-01-31
  • Axure 原型 | 用Axure画流程图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吻得太逼真张敬轩 - Urban Emotions作者:陈张良来源:简书用Axure绘制流程图好处是可以随时预览,比较灵活。不过就是没有Visio那么多模板和强大的功能。Axure默认的流程图控件: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是:矩形、菱形、箭头。因为这些基本图形其实并没有形象的表明它们是什么,更多的还是需要使用者根据自身的流程实际情况多加注释,所以大部分流程图只需使用这两个控件即可。Axu...

    2018-03-04
  • 智能语音交互设计 1 — 总览篇

    大家好,从本周开始会进行Conversational AI Design Newsletter编写。希望把一些现有的语音交互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关于Conversational AI的方法收集起来分享给大家。source: Pinterest第一篇 — 总览篇语音助手(Voice Assistant)主要由几种重要的技术组成:自动语音识别系统(ASR),自然语言处理(NLU),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ASR类似于我们...

    2018-02-05
  • 叶云燕:不懂用户体验,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代理人,迟早会被淘汰!

    第1937期|编发/保险论坛互联网时代,到处都在谈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生意。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卖奶茶,销售额翻倍;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开理发店,已获得数千万融资;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卖衣服,年利润过亿;而当我第一次提出要用互联网思维卖保险时,很多人都感到茫然,认为这不过是赶时髦,蹭热点。保险代理人的新机遇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保险代理人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它让代理人的品牌形象更加丰满,展业渠道更加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

    2018-04-25
  • 交互设计师的60日计划之第十一天

    今天又是上下午都有会,下午还感冒了…差点忘记写每日,要睡了突然想起来,就拿用研小总结凑个数吧。 20150806 及时给出反馈结果 用户的一些基本特点比起用户体验更注重功能,期望能有更多的功能。开发人员学习能力…

    交互专题 2015-08-20
  • 用户体验的目标是做到“自然”

    不想错过精彩的荔枝话题,点击文章左上角关注“荔枝3十1”。每晚10:00点荔枝陪你说一事晚安文/励志妹图/荔枝工作室经作者授权发布用户体验的目标是做到“自然”导语“自然的体验是不需要用户去思考的。”1需要用文字来解释的交互不是好交互(1)我观察3岁的小孩用iphone很容易上手。比如,iphone的开锁,小孩甚至不用学就会用。因为触摸是人的天性,同时iphone通过箭头图标,向右滑动的文字条(小孩看不懂文字),来暗示手指触摸向右滑动来解...

    201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