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叫徐晨,来自陕西西安,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2015年我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如愿考上了同济大学创意学院的研究生。想想当初独自备战,其实都是在黑暗中摸索,曾经也担心自己的复习方式会一路跑偏,当时在网上看了一些前辈留下的复习经验,给我了很多启示,所以我也分享一些备考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给正在准备考研的小伙伴们加油打气。
在决定考研之前,我被一个问题困惑了好久--到底要不要考研?我想这也是各位毕业季的小伙伴一定会纠结的一个问题。我本科学习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所以对于我来说学设计是一件有趣的事,四年的学习生活也让我了解并且喜欢上了设计,关于考研,我觉得尤其对于设计专业来说,好的学校可能意味着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因为设计行业在国外以及国内发达城市确实发展的相对迅速和成熟,而在西北地区就落后不少。但我出生成长到上大学的地方都在大西北,所以我一直以来都有到国内一线城市工作或者学习的愿望。解决了要不要考研的问题,那么问题又来了,我应该选择哪一所学校呢?
我对国内几所工业设计教育水平排名靠前的院校做了一些了解之后决定选择同济大学作为我的目标院校。同济大学创意学院在设计学方面的学术水平以及教研成果在国内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且这里的学习氛围非常开放,也有十分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相信如果能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发展,我会成长的更快,也会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此也希望各位小伙伴考研前先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才能在后期的复习中持之以恒。
【公共课篇】
设计学考研的公共课只有英语和政治两门,这两门是几乎每一个考研的同学都必须面对的科目(考小语种的同学除外),你爱或者不爱政治和英语,它们都在考研必考科目里。所以你只能选择积极应对。
首先说说英语吧,英语的复习在整个备考过程中都十分重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然你就会发现你的忘性总是比记性占上风,好不容易记住的很快就会忘记,就好像大脑里有一个强力橡皮擦。我的英语功底着实一般,所以一直都很担心自己会不能过线。从七月开始,在最初的两个月我把1997到2004年考研的真题认真过了两遍。这些年份的真题难度比较小,比较好上手。查生词和分析句子的过程真的很痛苦,但是谁让自己以前不够重视英语呢,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过逐渐我发现自己对英语建立了一些感觉,文章中认识的单词也越来越多,也变的有信心起来。
到了九月份我才开始做2005到2014的真题,这些真题是主菜,复习方法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之外,我还会分析一下出题思路和解答技巧,这个分析的方法很多资料上都会有详细的介绍,我就不赘述啦。关于真题的使用,很多前辈都说过,不要急于用真题测试自己的能力一下子把真题都做完了,不然你会发现到后面做阅读时答案都背过了,准确率奇高。其实你得到的是一个错误的反馈,会让你误认为自己的英语已经没多大问题了,等到考完才发现那都是梦一场啊。
关于政治我只想说我的确很不擅长,大学以来政治都是60分万岁,今年又延续了我一贯的风格,擦着线考了一个及格分数,所以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谈。大家可以去找找其他的政治高分同学的经验分享作为参考。
【专业课篇】
同济的专业课在2015年出现了很大的改革,在考察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说说我认为变化最大的专业设计基础。这门考试以往都只考察设计史,而且大多以填空题和作图题的形式出现,出题范围也绝大部分限定在指定书本当中,因此这门课程在过去拿到一个高分不会很难。但是在今年的改革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拿到考题之后的瞬间都怀疑是不是自己拿错卷子了。在出题内容上,并不仅仅局限于往年的工业设计史论,从3D打印到特斯拉,从Material Design 到 Smartisan OS,都是一些前沿设计理论和概念以及交互设计相关,另外对传统的设计史的知识考查也没有放松,包豪斯,北欧设计等等这些知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文艺复兴,中国传统的大木作结构这样的题目也出现了。
给我的感觉就是同济对于学生设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设计知识与理论基础是每个设计从业人员都应当具备的基本功,所以无论考不考研,我们都得时时刻刻跟进与学习最新的理论,同时也要对设计史中的经典有所了解。除了要阅读设计史的经典著作,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看看手机上设计类以及科技类的微信订阅,关注各大品牌的产品发布会都是很有用的。我在2013年关注过Smartisan OS 的发布会,在今年的考试中就刚好用到了,真是万万没想到。我觉得感性的体验也可以让人在不经意间就学到很多知识,记得大三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去敦煌的莫高窟玩,随便留意了一下莫高窟美丽的藻井,就这一瞥又让我在今年多拿了几分,不禁感叹留心处处皆学问这句老话说的还真是在理。
然后就是设计快题部分了,我是工业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只谈谈产品类快题的准备方法。快题的练习也是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的,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手绘基础薄弱的小伙伴可以花一个月的时间集中训练技法,但请不要机械的临摹,更不能钻进技法的牛角尖里,一味的追求手绘的炫酷效果,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别人如何正确的表现产品。
炫技画法看似酷炫,但是很费时,准备作品集时可以使用,但是考场时间宝贵实在不建议用这样的画法
我个人很喜欢刘传凯的风格,考研的时候他的书就一直放在案头,某些结构不知道怎么表现时我会去翻书查阅。掌握一定的表现能力之后,就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产品的学习上,首先对产品分类,然后对着产品照片临摹,临摹一个产品之后试试能不能变形出若干造型,这样可以快速提升造型能力。
但自己画的时候就会原形毕露
到了十月就可以开始准备快题了,同济的初试快题是画在考研的答题纸上的,尺寸大概是B4纸张的大小。画快题其实是展示你设计思维的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让老师看懂你的设计是如何展开的,因此在画快题时不仅要有一个在造型、功能、细节、配色等方面都较为出色的产品效果图,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设计过程展示。从问题得出,用户定位到解决方式,再到产品的呈现,都要有良好的逻辑衔接,不能搞得阅卷老师云里雾里的。
也可以从一些仿生的角度得出产品原型
想知道自己的快题是否易于理解其实有一个十分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拿给周围的同学看,不管他是不是本专业的。当时和我一起上自习的研友有学医学的,有学经济的,还有学油画的,我画完就会让他们帮我看。我对我所画的内容不做任何解释,让他们陈述出他们从我的画面中获取的信息,如果他们的理解和我的本意一致,那说明这张快题的表述就是易于理解的,如果他们的表述和我的本意有偏差,那么我会再和他们交流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理解的偏差,再对自己的快题进行修正。在此对我的这些研友表示感谢,他们都是我最好的老师。
的大小尺度以及使用方法
【复试篇】
初试结束后稍微休整一段时间就可以着手复试啦,这段时间里准备作品集是个重头戏,相比于应试化的试卷,作品集更能代表设计能力和思维,一份好的作品集绝对会为你的复试加分不少。作品集的制作思路同快题设计类似,设计项目不在于多,最重要的是质量和完整的设计思考过程,在behance或者 coreflot等网站上面有很多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集,相信会对小伙伴们有所启发。初试结束后你也可以着手了解一下导师的情况,因为联系导师在后期也是很重要的。在联系导师之前你得清楚自己将来想在哪个方向深入学习。我在本科的时候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围绕着产品本身展开的,而对用户体验方面的知识没有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去了解,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在研究生阶段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希望能在用户体验设计研究室学习相关知识。
复试要笔试的科目有快题和英语翻译,考完试放假的时间可以抽空在4K的素描纸上练习保持手感,复试快题和初试比起来没有太大区别。英文翻译是一篇设计类的英语小论文,平时积累一些专业词汇就好。面试口语的问题很随机,我被问到想到同济大学学习什么,当时我一紧张就开启了蹦词儿模式,回答的不是很流利,但我可以确定的是老师获取了我想表达的信息。面试是分组面试,老师都是很和善的,面试气氛也很轻松,不会问太难的问题,真诚自然的和老师交流就好。还有一点就是面试礼仪,进屋敲门,回答英文问题前要Thx for your question一方面是礼节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自己构思答案赢得时间,当然回答完也要记得说Thank you。
【写在后面】
考研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今后的生活就都能得偿所愿,所以考研生活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同济大学这个优秀的平台上有很多厉害的老师和同学,也有很多机遇和挑战,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清零,努力跟上老师和同学的步伐,迎接这些机遇和挑战。我很幸运的进入到了用户体验研究室这样一个有趣的团队,研究室的氛围很轻松,很自由,因此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很认真的对待自己当下在做的每一件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做的十分精致,我很喜欢这种精神,也希望能把这种态度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期待未来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也希望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加接近梦想。
原创文章,作者:ioue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