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科学家完成时间旅行模拟

澳洲科学家完成时间旅行模拟

2009 年 6 月 28 号,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剑桥举办了一场趴体,香槟美酒应有尽有。霍金邀请了每一个人却无人出席。对此,霍金并不意外,因为他在趴体结束后才寄出邀请函。他说,那是 " 对未来时间旅行者的邀请函 "。这是霍金对自己 1992 年对时间旅行的不可能性的推测的验证。

  然而,霍金有可能错了。最近的实验证实了时间旅行的可行性,至少在数学上是可行的。该研究直接颠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让时间旅行从科幻小说变成理论可行,对基础物理,和量子计算等科学有着重大意义。

  封闭类时曲线

澳洲科学家完成时间旅行模拟

对于时间旅行的争论是因为我们的物理理论中不允许时间旅行。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被能量与物质弯曲的时空。最极端的引力场,如旋转黑洞的引力场,理论上能够弯曲现实,造成时空折回。这样便形成了一个 "封闭类时曲线 ( CTC:closed timelike curve ) ",一个能够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回环。

  霍金与其他许多物理学家们发现,封闭类时曲线很是可恶,因为任何宏观物体通过封闭类时曲线都会造成悖论,使其崩塌。1991 年,理论学家 David Deutsch 提出,量子尺度下的不确定性原理能够避免造成封闭类时曲线悖论。" 这很是有趣,在宏观下会形成悖论,而在量子尺度下,悖论就消失不见了。" 昆士兰大学物理学家 Tim Ralph 如是说。" 这会让你去想,是否需要创造一个理论,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起来 "

  最近,Ralph 和他的博士生 Martin Ringbauer 领导的团队第一次模拟了 Deutsch 的封闭类时曲线模型,测试并验证了这个 20 年的旧理论的诸多方面。他们的发现被发表在《自然通讯》上。他们的模拟实验多数围绕着如何解决 "祖父悖论" 这一问题。" 祖父悖论 " 描述的是,一个人通过封闭时间曲线回到过去,并杀死自己的祖父,阻止了自己的出生。

澳洲科学家完成时间旅行模拟

祖父悖论

  Deutsch 对祖父悖论的量子解决方案是这么个原理:

  试想,不让人类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杀死祖先,而让一个基本粒子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按下产生粒子机器上的开关。如果粒子能够按下开关,那么机器便能发射这个粒子,并让它回到过去;如果粒子不能按下开关,那么机器便无法发射粒子。在这个情形下,没有人能够确切的知道粒子的发射与否,只能知道其概率。Deutsch 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将自我一致性放入量子范畴,认定任何进入闭合曲线的粒子必须有让曲线闭合的可能性。因此,回到过去的粒子有一定几率会按下开关,产生自己,使曲线闭合。如果回到过去的是人,那么也必须有可能杀死祖父,有可能杀不死祖父,让曲线有闭合的可能性,从而逃出悖论。奇特是吧,这就是量子力学。

  在 Ralph,Ringbauer 和同事对 Deutsch 模型的模拟研究中,他们利用了量子对的量子纠缠效应。量子纠缠是宇宙的基本部分,它在时空上同时起效果,所以改变粒子今天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相同粒子未来的状态。" 我们先同步两个粒子的计划状态,这样当进入曲线的粒子改变状态时,第二个粒子也会改变状态 ",Ringbauer 这么说。这相当于创造了两个相同的人,一个回到过去,一个留在现在,检测回到过去的人是否会改变现在的人的状态。"当然,我们并没有把任何东西送到过去,只是通过模拟,研究经典量子力学中不允许的东西。"Ralph 还说:"这个实验并不能验证 Deutsch 的模型,除非能够通过真正的封闭类时曲线。"

  Deutsch 的模型并不是唯一的。2009 年,麻省理工理论学家 Seth Lloyd 提出了另一个理论,用量子传送和一种名为 " 选择后 " ( post-selection ) 机制解决祖父悖论。2011 年,Lloyd 与加拿大的同事们成功完成了模型模拟。"Deutsch 的理论摧毁了关联性。在他的理论中,时间旅行者在封闭类时曲线中对未来没有任何影响。而我的理论则保存了关联性,时空旅行者能回到过去,那么他就记得过去。"

  Lloyd 的模型让 CTC 在信息处理上显得不那么牛逼,不过仍然要高出现今计算机在时空上的表现。"CTC 能够帮助处理的问题大致类似于干草垛里找针 ",Lloyd 说," 不过 Deutsch 模型下的 CTC 只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个干草垛。"

  不过,Lloyd 承认关于 CTC 的一切都是猜测。他说:"没有人知道哪种模型是对的。甚至可能都是错的。" 当然,他又补充道,也许霍金是对的,根本不会存在时间旅行

   [ K7419 via scientificamerican ]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02/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4-09-05 11:26
下一篇 2014-09-05

相关推荐

  • 关于用户体验,我有6点零星想法

    提升用户体验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它有多重影响,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探讨关于如何提升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指用户的主观感受(无法量化,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产品而异),它不仅仅是用户对产品本身的感受。产品所有可以延伸涉及的一切事件都可以是用户的判断基准,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大,甚至对产品背后公司法人形象的认知都会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体验不单单是靠交互、视觉、又或是产品,它还需要运营、市场、策划、客服等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用户所有能接...

    2018-03-16
  • 设计基础:细说“十大可用性原则”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给交互设计师带来益阳的设计思考,但对于新人来说,这并不好理解。为此,本文作者将结合自身经验以及一些案例,与大家聊聊“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到底是什么意思。enjoy~尼尔森(Jakob Nielsen)是一位人机交互学博士,于1995年1月1日发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则」。1995年以来,他通过自己的 Alertbox 邮件列表以及useit.com 网站,向成千上万的 Web 设计师传授 Web 易用性方面的知识,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可能带来争议,至少在 Web 设计师眼中,他是 Web 易用性领域的顶尖领袖。

    2017-04-27
  • 交互设计差异化:WebAPP和APP

    WebAPP和原生APP同为移动端,很少有研究这两项的交互区别,最近公司做了一次从原生APP到WebAPP(HTML5 )的移植,故总结一下期间遇到的问题及不同点总结。 从使用场景上,WAP用户面临比APP用户更严峻的问题: 1、页…

    2015-01-26
  • 团队设计沉淀:做好 Style Guide 不容易

    说起 Style Guide (即设计规范),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Material Design 和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我自己就是靠读这两份文档逐渐入门设计领域,国内外的设计师、开发者们自然也是对它们了然于胸。来大公司实习之后,接到的第一个任 务就是维护、优化团队的设计规范网站,同时最近也经常和饿了么、随手记等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或产品经理探讨如何沉淀团队的设计。

    2017-06-04
  • 表单设计:一页只做一件事

    一页只做一件事,并不是一定要在一个页面上只展示单一的元素或组件(虽然也可以这么做)。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看到复杂代数式时的情景。这整个就是一团混乱的未知符号。但是当你将它分解,独立成各个部分,答案便水落石出。

    2017-04-29
  • 移动端用户体验:底部导航

    把最重要最常用的操作放在屏幕底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用一只手指轻松触及。

    2016-10-30
  • 13毫米:触屏按钮的完美尺寸【UXRen译#170】

    作者:Scott Hurff   |  翻译:taitai,校审:天蛙   有种感觉你无以言表但却了然于心——当你在触屏上不能正确操作时,当你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点屏幕上的一个小按钮来触发某个指令时,那种挫败混杂着气恼的滋味。 但假…

    交互专题 2017-08-07
  • 【交互设计方案】记分对比法运用

    交互设计中,为什么需要这种方法? 在交互设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些位置的设计牵扯到比较复杂的场景,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这些设计点往往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因为团队成员不一定都能快速了解全部的场…

    2015-10-09
  • 如何减少哑铃图中的颜色,提高用户体验?

    有奖互动话题,文末等你概述作者在 #MakeoverMonday 2018 的第 2 周的课题上,制作了一张哑铃图来比较男性与女性在寻找伴侣时所注重的特征排名。他目标是展示不同国家的男性或女性在寻找伴侣时是否都会将某一特征看作重要因素。这样让作者立即想到了哑铃图,但是他的第一份草稿存在一定的问题。Viz 中的颜色太多了,我们很难从中发现趋势。之前作者也曾遇到过这个问题,但是他觉得真正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在不减少 Viz 中数据数量的情况下...

    2018-04-19
  • 细节体验|你离用户只差一个好的交互

    上一篇我们简单的提到过“在合适的时机出现”这个交互细节打磨点,今天我们继续沿着这个点,剖析一些常见的交互细节点及案例。

    2017-05-18